春暉理念
以愛為名.伴你迎接生命的春天
猶如LOGO所傳遞 - 大手牽小手,讓彼此之間傳遞的愛能生根發芽,是父母的大手牽起孩子的小手,也是春暉診所團隊的大手牽起個案或案家的小手。

 用心傾聽照顧,讓您能在春暉的陪伴下安心度過人生的低谷,迎向生命的春天。
診所環境
安適自在的諮詢空間
醫師介紹
悉心傾聽 ‧ 為你找到生命的出口
主治項目
你的困擾.得到最適切的協助
身心議題
失眠、焦慮、恐慌、憂鬱、躁鬱、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
兒童青少年議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社交恐懼症、拒學、網路成癮、發展遲緩、早期療育。
其他困擾
家庭、親子、人際、職場、婚姻、感情。
相關檢測
自律神經檢查、生理回饋訓練、注意力測驗、智力測驗。
門診時間
左右可滑動
時段時間
早診
09:00
|
12:00
午診
14:30
|
17:30
晚診
18:00
|
21:00

蔡:蔡幸芳院長
陳:陳柏豪醫師


本院依預約準時報到者為優先看診順序並採叫號制。
有接受現場掛號,會依現場狀況安排看診,請耐心等候,若無法繼續等候請主動告知櫃檯人員。
專欄分享
2025.03.31
隱性孤單(親子天下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孩子發生問題都不跟我說,怎麼辦?!在作者諮商的經驗中,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缺乏愛。很多時候家人可能對孩子很好,但是很可惜,家人表達愛的方式孩子沒接受到,甚至會覺得是有條件的愛,讓人感到壓迫和窒息。感受到自己是被疼愛的孩子分為兩種:「頭腦上」知道照顧者愛自己的孩子,當遭遇重大挫折時,會隱藏自己的脆弱,陷入隱性孤單中,大家都看不出孩子的異狀,但孩子其實當下十分挫折迷惘,急需被協助;另一種是「心理上」知道照顧者愛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種無條件、很有安全感的愛,孩子會願意讓照顧者知道自己的狀態,也比較能夠去疼惜自己,看見自己受的傷,進而自我療癒。要怎麼跟孩子有話聊,如何與孩子拉進距離,作者介紹了35個議題的面對方式,除了要給孩子思考的空間,運用不評價、單純好奇的關心探問方式,也跟孩子分享父母在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等等,等我們放下擔憂跟說教,單純跟孩子並肩而坐聊聊天,孩子與家長都獲得喘息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緊密連結,孩子遇到生活上的困境時願意跟家長分享。在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內容中,作者討論孩子的網路成癮問題、情緒風暴(憂鬱、焦慮)、過動、自傷問題、拒學問題等,有很詳細的說明該如何跟這類型的孩子談話,可以及早察覺異狀,接住孩子的求救訊號,避免憾事的發生。當然還是有可能看完書之後,自己面對孩子的情緒還是手足無措,別擔心,只要把握時間尋求專業協助,春暉診所專業醫生、心理師團隊,我們與您一起找出孩子的根源問題,一起接住孩子,讓他們可以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
2025.02.24
破除迷思! 憂鬱症不是抗壓性低或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
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重要的三大疾病之一!雖然大眾對於憂鬱症較過往有更多的了解,但仍避免不了會聽到「什麼憂鬱症,根本是自己想太多了」、「抗壓性低才會這樣,只是在找藉口」,不被了解且批判,或許也是一部分患者不敢面對、就醫的原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憂鬱症症狀下列9項中,若其中有5項以上且持續超過2週無法改善,就要留意!並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以下為9大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憂鬱症的病因研究發現憂鬱症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生理因素:與大腦構造、腦部功能、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遺傳有關。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壓力、創傷、人格特質(負面想法、自我價值低)、社會支持系統薄弱有關。酒精、物質濫用:長期使用毒品或酒精會導致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而影響情緒系統。藥物治療抗憂鬱劑為主要治療藥物,一般需規則持續服藥2-4週後發揮效果,常見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頭暈,副作用會在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出現,身體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若副作用持續無緩解,亦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且這類藥物不會有「依賴」或「成癮」的問題。第一次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建議持續服藥至少半年,避免短期內再度復發,千萬不要因為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非藥物治療常見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個別或團體)、正念、光照治療、rTMS(經顱磁刺激)等方式。日常照護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營養及睡眠、運動,減少使用傷害腦部的物質,例如:酒精、菸、安非他命等等。憂鬱症就像是大腦感冒了,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愈早接受治療對於腦部的傷害越少。當大腦生病了,有些行為或想法會無法控制地出現,這時親友的傾聽、支持與不做批判,是幫助憂鬱症患者度過這一段時間的最大助力!
2025.03.27
混沌少年時(Netflix影集)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傑米13歲時殺害了自己的同學,因為同學帶頭網暴他,看似同學IG的留言只是平凡無奇的表情符號貼圖,但是背後的含義卻極其有污衊性,大人們看不出來,但在孩子的心中造成很大的傷害,不知如何處理,發生了憾事。13歲,一個了解自己、探索他人的年紀,傑米對於自我的價值、受他人的喜歡、成為有名的人、尊重他人、喜歡他人、自我情緒的控制、發生衝突處理的方式、是非對錯的概念非常模糊,在第三集裡他跟心理師的談話當中,真的受到很大的震撼,過程中他暴怒摔東西好幾次,他深深被「我要受他人喜歡」的想法影響,直到他最後坦承犯刑,他都還在問心理師:「你會喜歡我這個人嗎?」,他也不認為自己殺害同學有錯,因為他認為他面對屍體卻沒有侵犯,已經算是一個不這麼壞的人了。問題來了,傑米的價值觀出了這麼大的問題,為什麼父母都沒有發現?父母都沒有陪伴嗎?父母曾經有過陪伴,但是後來孩子有了電腦,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就少了溝通;父母也有發現他情緒控管的問題,卻沒有即時給予積極心理醫療等等的輔助。父母一直心痛的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孩子才會變成這樣?我以前都被狠狠的體罰,我現在都沒有這樣對孩子了,但是孩子還是失控了」。孩子犯的錯不全然是父母的錯,但是我們創造了他,我們就有責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多找孩子聊聊天,對某人、某事、某物的看法是什麼,鼓勵他們多想想,如果想好了願意分享再跟父母說,當下不願意說也沒關係,父母永遠都會等孩子、也永遠都會愛孩子的。如果您也有同樣的困擾,歡迎來到春暉診所,與醫生、心理師專業團隊聊聊,一定可以與孩子建立起溝通的橋樑。
那些過不去的坎,請讓我們幫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