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 憂鬱症不是抗壓性低或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
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重要的三大疾病之一!雖然大眾對於憂鬱症較過往有更多的了解,但仍避免不了會聽到「什麼憂鬱症,根本是自己想太多了」、「抗壓性低才會這樣,只是在找藉口」,不被了解且批判,或許也是一部分患者不敢面對、就醫的原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憂鬱症症狀下列9項中,若其中有5項以上且持續超過2週無法改善,就要留意!並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以下為9大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 憂鬱症的病因研究發現憂鬱症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生理因素:與大腦構造、腦部功能、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遺傳有關。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壓力、創傷、人格特質(負面想法、自我價值低)、社會支持系統薄弱有關。酒精、物質濫用:長期使用毒品或酒精會導致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而影響情緒系統。藥物治療抗憂鬱劑為主要治療藥物,一般需規則持續服藥2-4週後發揮效果,常見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頭暈,副作用會在剛開始服用藥物時出現,身體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若副作用持續無緩解,亦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且這類藥物不會有「依賴」或「成癮」的問題。第一次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建議持續服藥至少半年,避免短期內再度復發,千萬不要因為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 非藥物治療常見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個別或團體)、正念、光照治療、rTMS(經顱磁刺激)等方式。日常照護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營養及睡眠、運動,減少使用傷害腦部的物質,例如:酒精、菸、安非他命等等。憂鬱症就像是大腦感冒了,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愈早接受治療對於腦部的傷害越少。當大腦生病了,有些行為或想法會無法控制地出現,這時親友的傾聽、支持與不做批判,是幫助憂鬱症患者度過這一段時間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