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7.31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遠流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隨著少子化,一個人要負擔照護的老人越來越多,春暉診所也有越來越多的個案是因為照護長輩身心俱疲而來就診的。作者一個人照護了父母、姨媽跟姨丈四個老人,所有照護老人上的煩惱她都遇到了。堅持拒絕前往日照機構;拒絕居服員協助,因為堅持自己可以自理,明明老人癡呆的症狀非常嚴重;常常忘記自己買過什麼東西,所以不斷重複購買、囤積,不斷提醒不要再囤物了,卻還被吼:「你少多管閒事,輪不到你來多嘴!」。頻繁的就醫需求,一點皮膚癢、嘴巴癢、睡不著、腰痠,都想往急診報到,就算勸說先自我用藥觀察幾天看看,會被罵說自己不安好心,到了急診又不耐等候、不斷抱怨說:「早知道不來了!」。更別說提款卡、存簿、印章等東西,因為安全感不足而隨身攜帶,後來卻遺失的事件,常常被誤會是不是自己偷了錢,還要疲於掛失、申請、補發所有的證件。如果有住遠方、偶爾才來探望的兒女就更麻煩了,老人常常忘記買過的東西、愛囤物,需要減少購物的次數,遠方的兒女來探望就會說:「可是媽媽想去啊,讓他當消遣有什麼關係,又不是花你的錢」,更是字字刺激主要照護者的神經,這時候老人家還會加碼說:「只有誰誰誰對我最好,他都會笑嘻嘻的帶我去買東西,只有你會擺臉色給我看」,讓照護者只想仰天吶喊心中的卑屈。照護高齡者是一個人與人赤裸地相互碰撞的過程,沒有一個人應該獨自承受,否則早晚會崩潰,最後動手施暴的悲慘事件層出不窮,「家人理所當然應該照顧彼此」、「對待老人家應該要用更開闊的心、包容的態度」,但是很可惜,這些冠冕堂皇的道理對照護者一點幫助也沒有,真正有幫助的是,第一、照護者要學會使用長照資源老人福利等等,該切割的事就該爽快切割;第二、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穩定跟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討論自己面對的困難;第三、保持運動習慣,大部分的情緒在流汗、淋浴後都可以減輕。沒有人該為了照護別人而委屈自己,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才能面對這條看不見終點的終老之路。
2024.07.23
《腦筋急轉彎2》
蔡幸芳醫師最近我帶孩子去看「腦筋急轉彎2」,真的很推薦父母和孩子都去看。 以下簡介故事內容,並引發我的思考有哪些,分享給您們。 進入青春期的萊莉,情緒不再只有原始情緒(快樂、憂鬱、生氣、厭惡、害怕),還多了其他情緒(焦慮、忌妒、羞澀、耍廢)。 青少年要面對多變的世界,很多事情不能再單純用「快樂」去面對,得小心翼翼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青少年想要被看見、被肯定、被接納、有歸屬感,新增的情緒(尤其是焦慮)一開始掌控控制台,原始情緒被封存、壓抑,將自己以為不好的回憶丟掉,只想留下美好的回憶,後來才發現這樣是錯誤的,這些不管好的、壞的回憶都成為現在的一部分。我們一直以為很嚴重不好的一件事,深藏在心裡深處,不敢被別人發現,其實那件事根本沒有那麼嚴重。 小時候的核心信念「我是個好人」變成青春期的核心信念「我不夠好」,讓焦慮更加強烈,很多想像出來不好的畫面、言詞都透過焦慮傳送給我們,但我們可以改變想法,傳送美好、成功的畫面、言詞給自己,就如同「secret秘密」教給我的態度、思考模式與技巧。 再怎麼樂觀的樂樂也有崩潰的時候,崩潰的樂樂絕望地對其他情緒說:「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當情緒風暴大到無法控制時,所有的情緒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是讓我最感動、震撼的時刻,後來情緒慢慢緩和,萊莉才能重新看到自己的內心,重新做選擇。原來快樂也是一種選擇,唯有經歷過悲傷,你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最後一段也讓我很有感覺,每個人面對同樣的狀況,會有不同的感受及反應。當媽媽問萊莉參加夏令營覺得如何?希望孩子能分享給她,但萊莉想了一下後回答「還不錯」就結束了,讓媽媽感到很驚訝與失望,想要繼續追問下去,但爸爸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反應,接著他就去看他的電視(球賽)。 片尾有這麼一句話「這部片獻給我們的孩子,我們愛你最真實的樣子」。希望父母都能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同時也提醒我們,千萬要記得愛自己呀! 圖片來源 -http://www.impawards.com/2024/inside_out_two_ver2.html
2024.07.23
《可可夜總會》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前陣子遇到一位家人忽然離世的個案,遺憾讓他在領藥的時候直接難過到在我面前哭出來,我介紹他看了這部動畫電影,希望可以安慰到他。 可可夜總會是以墨西哥的亡靈節發想的動畫,他們相信亡靈只要被活人緬懷於心就可以永存於世,主角米高他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的小男孩,但由於他的太祖婆被吉他手太祖公拋棄,所以家裡禁止接觸音樂,甚至一張太祖公的照片都沒有,所以米高一直以為太祖公是家鄉最偉大的吉他歌星德拉古司先生。 有一天米高為了參加歌手的海選,去偷了亡者的吉他,一腳誤入了亡靈界,亡靈界的管理員告訴他要找到他的家人,請祂們許願把米高送回人間。當米高順利的與亡靈家人相逢,但是當太祖婆許願的時候,太祖婆送他回家的願望內竟然有但書:米高永遠不准接觸音樂!米高嚇壞了,他不要太祖婆送他回家,他想要請歌手太祖公幫忙,祂一定會送他回家並且讓他繼續學音樂。 找尋太祖公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米高認識了海特先生,一位即將被人間遺忘面臨魂魄真正死亡的亡靈,海特協助米高找到德拉古司先生,接著故事情節180度大逆轉,原來米高的真正的太祖公就是海特先生,德拉古司是海特生前的音樂夥伴,祂剽竊了海特的作品並將他殺害,這也就是當年海特不得不拋家棄子的原因。 最後在亡靈界的家人團結起來獲得正義,太祖婆跟太祖公海特破鏡重圓,並再次許願將米高送回家,但是這次沒有任何但書,她只希望米高:「要記得家人永遠都愛他」。 兒子看完這部電影說:「我有一點難過但是很幸福的感覺」。我想這就是生命帶給我們的感受!如果您也在生命的洪流中感到忐忑,歡迎來跟春暉診所的醫師及心理師團隊聊聊喔~~                              圖片來源 -http://www.impawards.com/2017/coco_ver7_xlg.html                                 
2024.07.17
謝謝你們的肯定
這次門診小千(化名)媽媽說自從搬到高雄後,試著找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看診,但終究還是喜歡在台南春暉的感覺,不管是服務品質還是藥物的效果,都讓她們可以很放心。媽媽考量很久,還是想回來這熟悉的地方,雖然每次騎車往返都需要花1-2小時的車程,但見到小千從小到大熟悉的面孔,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開心。聽到小千媽媽講述的過程,一股暖意湧上我們的心頭,謝謝媽媽妳的肯定,讓春暉能像避風港一樣陪伴著妳們。春暉也常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個案,這段路程雖然看似遙遠,卻也默默地維繫著彼此。路上車多,還是要多留意路況喔!祝福妳們一切平安!小如(化名)走進診間後,講著講著眼淚不聽使喚的滾落下來,再多的面紙始終止不住她內心的痛苦與難過。看著她滾滾而下的淚水,蔡醫師問到:「我能夠坐在妳旁邊陪著妳嗎?」,她像個小女孩般多麼需要被支撐著,醫師拍拍她的肩膀,傾聽她說著內心的話語。下次回診時,她告訴醫師:「謝謝妳!上次讓我感到很安心,好像有股力量在支撐著我,讓我不再那麼害怕了」。看著她的眼神,也許是生活上找到了目標,或許是上次醫師安慰的舉動給了她一點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也可能是藥物對她有點幫忙,不管如何,她漸漸好起來了。感謝小如妳的話語,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情。祝福妳越走越順,越走越有力量!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下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4. 「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15.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的期待太多、太難,甚至太不合理。16. 「內攝」則是將他人的語言、期待、評價,未加思索、不經過濾就全盤吸收進自己的內在。也就是我常常對個案說的「你不要把對方說的話全部都聽到心裡去了」。想要降低內攝的影響,我們必須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在有哪些的「應該」或「必須」,再探索這些期待究竟是自己想遵從的,還是他人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丟給我們的。17. 每一次後悔,都在提醒你,自己重視的是什麼;每一次後悔,都在督促你,要認真地活在當下。18.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內在那份恐懼與害怕的情緒被看見、被接住,然後被摸摸頭呵護,這樣就夠了。19. 當人們遇到了困境,心理諮商可以協助的地方是提供一個安全與接納的空間,陪伴一個人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並重新長出面對自己、面對挑戰的勇氣與力量。20. 很多時候孩子向我們哭訴、抱怨,要的其實不全然是大人幫他解決問題,有時候我們抱抱他、摸摸他的頭,再加上幾句安慰、鼓勵的話,就足以接納並安撫了他受傷的心,他就能重新長出去玩耍或再度去面對挑戰的勇氣。21. 當一個人的情緒與感受被別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看見、理解、接納,原本為了保護自己的盔甲就可以慢慢被卸下。22. 在黑與白之間,探索灰色地帶。「非理性信念」令我們感到痛苦,除了不全然符合現實外,都缺乏了「彈性」,充滿「絕對」與「必須」。探索非理性信念,建立灰色彈性空間。23. 針對同一件事情,換個視框,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為事情尋找正向意義,協助個人長出正向的力量。24. 我們從行為上先改變,也能進而改變情緒與想法。25. 練習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需求與限制,別讓埋在心裡的委屈累積成內傷。這需要自我肯定的力量、被拒絕的勇氣。如果連你都無法正視自己的感受,要怎麼要求別人正視你的感受呢?26. 「減法生活」讓我們學著做選擇,把能量放在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在乎你真正在乎的。每個人一天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你在某件事情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就勢必會擠壓其他事情的時間。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上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 從情緒中探見自己內在的需求。看到情緒背後真正想要說的需求是什麼?這些情緒想要告訴我們什麼?2. 我們要有「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一種「就算不做什麼,還是會有人喜歡自己」的那種相信。3. 有時候,是我們讓自己沉浸在不開心的泥沼卻不自知,是我們選擇待在不開心的情緒當中。4. 你被困在「過去的感覺」裡嗎?「移情」的當下都不是「真實的」,當下我們不是在與眼前的「這個人」互動,而是與「過去對某個人的感覺」互動。「移情」是指我們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別人身上。如何破解移情作用?自我覺察,從兩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情境裡找出相似之處,辨識當下的感受、想法與期待,檢視自己是否將過去對某人的情緒經驗連結到這個人身上。5. 「投射」指的是個案將自己內心所厭惡、無法接受的特質,投映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他人出現時,對他人產生負面的感受。其實,你討厭的是你自己。解決之道在於覺察自己,正視陰影,接受它們真實地存在著,學習如何與它們相處。自我覺察不足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經常來自於「想像」,因而影響了人際互動。6.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就會覺得別人也是這麼看自己。有時候是我們為難了自己,卻總覺得是別人讓我們不舒服。7. 覺察家庭的規則、文化、社會期待或潛規則對自己造成的影響。8. 將發言權還給自己。全盤接受的個性雖贏得正向肯定,也讓他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否認自己的需求,變得鬱悶、自我沒價值感。當脆弱不被允許,只能選擇欺騙自己,或以生氣表達出來。9. 「一定要幫助他人才能得到的愛」,其實是充滿條件交換與勒索的愛。請記得,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值得,而不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或如何委屈自己。10. 「清楚的情緒界限」能讓我們在關係中不傷害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自己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也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攻擊別人。11. 生氣背後暗藏的負面情緒,我們是否能自我覺察出來?如果「生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那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挫折的心需要更多的理解、陪伴與鼓勵,才能長出繼續挑戰的勇氣。12. 我們必須學習「拒絕的勇氣」,捍衛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13. 「忌妒」與「羨慕」經常是透過跟他人比較而來,「忌妒」是惡性攻擊、批評,覺得不公平、不服氣,忌妒來自脆弱的自信心,主觀覺得自己不夠好;「羨慕」是正向欣賞。你選擇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及用什麼方式去因應。如果可以用客觀的角度,覺得自己不錯,懷著感恩的心情,就不會陷入忌妒當中。一個能欣賞自己,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人,也能帶著欣賞與鼓勵看待他人。
2024.06.25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
蔡幸芳醫師 謝依婷醫師寫的這本書,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又一則感人的故事,她細膩的心思及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如此生動地用文字描繪出來,讓人一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俗稱兒心醫師)在做什麼事,看到謝醫師對孩子與家庭所做的努力與正向的支持與回饋,讓我快被澆熄的熱情又重燃一點希望與能量。當初的我懷著理想(希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處理掉問題,不要讓問題到長大時已變得無法改變,甚至危害社會),繞了一段遠路才走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的好朋友提醒我莫忘初衷。但隨著現實的磨難,一顆熱情的心逐漸冷卻,有很多無奈與無力感,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常常感嘆每個孩子生在不同的家庭就已大半決定了他的命運,有些孩子遭受一些內心的傷害,到底要做多久的療癒才能走出這樣的傷痛,傷害他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師,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不承認傷害了他,不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因著疾病、困難或情緒不被看到、被接納、被治療,而在惡性循環中受苦著。願意接受與正視孩子的問題、願意帶孩子來就醫的家長,都還算好的,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接受也不願意面對。有時我在想父母那個願意陪孩子來等著做治療而付出時間、心力、金錢、在意重視孩子的感覺本身就是最強的療癒力量。書中的故事情節常常也在我的門診裡看到,很有同感,我就不列舉了,誠摯推薦大家買來閱讀。我列舉出一些這本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2.人被理解與涵容之後,才會產生力量,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和探索。3.他對你生氣,主要還是很希望你多陪陪她。4.通常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5.如果可以深入理解孩子,先從他充滿挫敗的源頭:「注意力不足」進行處理,中止他繼續堆疊生活的負面經驗,再從他擅長的興趣著手,重建自信。只要生活中正面的力量持續累積,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善意,慢慢地就有機會改變。6.孩子的成長,就像從屏東開車到台北,是一段長途旅行,而燃料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肯定。7.在兒心科診間,醫師很多時候或許是個演員,演爸媽 、演朋友、演兄姊、演老師。不管扮演著什麼角色,不被自己的挫折感打倒,持之以恆地去真摯傾聽,總還是會幫助到誰的吧。
2024.06.19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遠流)
蔡幸芳醫師這幾年我在高雄張老師參加哈科米的體驗課程,發現自己很自動化會用想法來做防衛機制,雖然有感覺到情緒,卻常常難以細膩的描述出來,甚至用想法把情緒忽略或壓抑掉,在課程中學習與情緒同在、好好的去感受它、接納它,對身體的感覺也可以更敏感的覺察到,並學習與他人產生更深的連結,想法、情緒(感覺)、身體感覺是我們的三大部分,學習在每個當下自我覺察到這三部分,且不帶評斷的接納這些。這本書寫的一些觀點和我在哈科米的學習上有很多相呼應的地方,列舉出一些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 人遭遇挫折失敗時很容易感到孤獨,因為自己不願示弱面對挫折,因此隔離了受傷情緒,也隔離了與人的連結。但沒有人可以在孤單中復原!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終結孤獨。在人與人的信任和連結上,我們才能療癒。2. 覺察情緒,才能抒解情緒。3. 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願意讓自己脆弱,才能去感受。去愛、去感受,都是願意脆弱。當你願意脆弱,才能與人連結。4. 少一點去「想」,多一點去「感受」。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5. 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情緒是我們面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事情所產生的反應。我們沒辦法控制自己會有那些情緒,但是你能夠掌控的,是在情緒來臨後,你要如何回應。情緒需要被身體感受。情緒,它是能量,是身體感受。情緒是指引,告訴我們生命過得如何,指引著你的人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6. 花一點時間去感受一下你的內在,你的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  (緊張)  ,  (緊張)  是什麼感覺?你覺得,  (緊張)  的情緒在告訴你什麼?7. 童年經驗,塑造我們如何面對情緒。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只好被埋藏起來。看見原生家庭的情緒氣候,為了要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我們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了避開感受,我們發展出防衛機制。築起高牆可以擋住風雨,卻也擋住陽光和空氣,擋住了人與人的交流;麻痺情緒能幫你擋住痛苦,卻也阻擋你去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感動與美麗。過去的保護策略,也可能變成現在痛苦的來源。覺察自己的防衛機制。8. 「麻痺情緒」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保護策略,是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機制。「解離」、「暴飲暴食」、「吃」、「內化的許多負面信念」、「忙碌」都是一種保護策略。任何成癮行為,都是為了減輕痛苦。9. 去感受,需要勇氣。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安心地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當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和情緒待在一起、去傾聽情緒想要傳遞的訊息時,才會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10. 如果情緒是你的內在世界天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航船、如何觀測風向與方位,這樣當我們掌舵這條稱為生命的帆船時,才能面對大海上的各種天氣,繼續前行。11. 一個人必須慢下來,才有辦法覺察內心世界。如果你願意的話,花一點時間去感受胸口的沉重感。只要去感受就好,不需要做任何改變。放慢步調,然後去傾聽內心需要什麼。12.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倒三角形中,左上角是「防衛機制」(任何讓你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想法),右上角是「抑制情緒」(目的也是為了要讓你不用去感受核心情緒,例如焦慮),下面一角是「核心情緒」(喜悅、興奮、恐懼、悲傷、厭惡、憤怒)。覺察防衛機制,撫平焦慮,才能碰觸深層情緒。焦慮在傳遞訊息對你說:「有情緒需要你的關注」。13. 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衝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要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向你,然後消逝離開。情緒需要被看見、被聽見。和情緒待在一起。14. 生氣,需要被感受與釋放,不是被評價。15.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耐心等待,等候這一波悲傷的暴風雨過去。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所有情緒都是暫時的,它終會離去。16. 面對失去,請讓痛苦有空間伸展開來。哀傷無法被治癒,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無法完全放下,只能攜帶著它,繼續在生命中前進。面對哀悼並沒有特效藥,請允許自己擁有各種感覺。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讓哀傷與痛苦被看見的空間。哀傷是給不出去的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才會痛。失去很痛,而你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哀悼,繼續前進,然後相信繼續划下去,會看到另一端的岸。17. 社會大眾普遍不知道如何陪伴哀傷中的人,所以常常以評價或建議來回應。這個社會充滿了許多「毒性正能量」,當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時,其他人會告訴他:「往正面想就好!」、「不要想那些負面的東西啦!」、「開心一點!」、「想快樂的事情就好!」、「悲傷難過有什麼用,要往好處想」。這些話的背後意思就是「趕快停止你的痛苦」。18. 遇到創傷,我們的身體進入「攻擊—逃跑—凍結」狀態。處理創傷的反應,學習在覺察到自己被觸發「回到過去」時,讓自己「回到現在」。你的感受都是真實的。19. 剝開一層一層的情緒,羞愧藏在底下,在接納與同理中說出羞愧,羞愧才會消失。20. 不同情緒可以同時存在。例如喜悅可以和痛苦同時存在。21. 「孤獨」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你感覺不被了解,和人之間沒有連結,覺得沒有人真正了解你。22.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人與人的連結。23. 「譴責他人」、「區隔自己或他人」(認為這些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都是我們在使用防衛機制,讓自己不用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24. 建立一個可以談論、述說與感受情緒的空間。我願意當那個聽你說的人。當我們一起,就能撐起一個人撐不住的哀傷。讓我陪你一起撐起哀傷。哀悼中的人需要的,不是你的「回應」,而是「陪伴」,一個願意去見證痛苦的陪伴。25.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網(支持系統)。26.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陪伴。哀傷的重量很沉重,但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人支撐起那些悲傷。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下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本書還有下集,我真的超級推薦,孩子跟家長都應該閱讀過,下集除了介紹未來的AI與生活和工作融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等等。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最後一章節:學習跟上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學習分為義務教育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自己自動自發的學習個人興趣及工作上需要的知識,而去學校的義務教育則是為了打好未來出社會的基礎,拓展將來選擇的機會,有時候在學校努力學習也會帶來自信,例如:「可以解開解不開的問題」,「有辦法交朋友了,朋友也很高興」,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功體驗。如果正在看這本書的你,就是拒絕上學的小孩或是家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讓拒學的小孩一個人躲在家裡,可以安排一點事情來做,像是去興趣相投的人聚集的地方,或是去專門給拒絕上學的人唸的自由學校。只要試著踏出一步,心情都會放鬆許多,但是也請不用著急,也不用垂頭喪氣,就按照自己的步調往前邁進吧!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上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是一本日本作家畫的書,主角隼人中學二年級時因為無法應付學校壓力而拒學在家,媽媽為了他,幫他轉學,到鄉下工作,重新開始,隼人慢慢重新步回學習的軌道上,但是對於未來的方向還是很迷惘,小優阿姨畫了一本書想告訴他,學習與工作和生活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生活就是在大家互相幫助下建構而成的,所以自己也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為社會貢獻,也不用抱持著「我幫不上任何的忙」這種不安的想法,只要想清楚自己的將來,都能找到自己容身之處。書裡面還有用簡單的圖表告訴我們:人的一生要花多少錢,為了生存下去就必須得工作,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興趣可以當工作嗎?工作跟喜歡的事無關或有關係嗎?要怎麼從擅長的事物中找到工作方向?書裡面也寫的好清楚。最近是畢業季,有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因為對未來徬徨而就診,在候診的時候可以翻翻這本書,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不論你目前的工作是否能與你的喜好連結,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些過程都是我們人生更豐富的養分,一定可以把生命過的多彩多姿的!
2024.06.11
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
蔡幸芳醫師113年6月8日我到台北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讀書會,我參與這個讀書會已有17年,每三個月就會有一組學員(四位醫師)報告一個主題,能跟著這一群認真的醫師們及宋維村教授學習,是我很感恩的人生經歷。這一次是由我和另外三位醫師報告,有關於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的議題。我開業後的這13年跟著衛福部台南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及成大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的團隊學習,收穫良多,也在臨床工作中更加注意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的睡眠狀況,睡眠問題真的影響孩子很大。擷取報告重點跟大家分享。我報告的那一位高中個案,希望考上某個科系,覺得別人都很厲害,自己很糟糕,回家後壓榨自己不停地讀書,心情很焦慮,每天只睡3-4個小時,吃東西會胃痛、嚴重脹氣、打嗝、想吐,不敢吃也不想吃東西,體重減輕,體重從48公斤減到34公斤,低心跳(30-40+下/分鐘)、身體水腫有腹水,容易喘,沒有月經,因為心臟科醫師建議需要裝心臟節律器,個案及家長不能接受,因而轉介至我的門診。這個個案嚴重睡眠不足合併很多身心症狀。建議睡眠的時間,在1-3歲的孩子是11-14個小時,在3-6歲的孩子是10-13個小時,國小的孩子是9-11個小時,國中、高中生是8-10個小時,成年人是7-9個小時,很多人都睡眠不足,因而在假日時需要補眠。有研究顯示15-18歲青少年,歐洲學生每天睡眠約為8.3小時(假日10小時),美國學生約為7.5小時(假日9.5小時),亞洲學生最短,大約為6.7小時(假日8.8小時)。韓國學生自我報告每天睡眠時間約為5.5-6.5個小時。在台灣某些區域的研究,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大部分都小於7個小時,且有三成的學生出現白天嗜睡的狀況。當夜間睡眠時間短於8個小時時,警覺性和學業成績就會受到損害,這種損害會影響正常發育和生活品質。慢性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事故以及情緒和行為問題。臨床上越來越常遇到幼稚園或2-3歲的小孩晚上11-12點才去睡覺,早上7點多就要起床,這樣也才只有睡7-8個小時,因為分心、過動、情緒、行為問題而被帶來就診的。建議家長要想辦法先讓孩子早一點睡覺、睡飽一點啊。在睡眠不足的臨床治療建議,第一步是行為治療與衛教家長。因為目前還沒有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證實在兒童青少年是有效、安全的治療藥物,所以沒有很建議藥物治療。在國外有一些關於褪黑激素的研究,褪黑激素對於某些睡眠障礙會有改善,但因為在台灣衛生福利部還未核可褪黑激素是藥品或食品,所以在台灣是不能夠買賣的,民眾通常是從國外買回來或在網路上購買,但品質就無法保證。服用方法(劑量、時間)、副作用、後遺症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更明確。最近台灣衛生福利部有核可一個褪黑激素的藥品(Somn Well XR 2mg),限用在55歲以上。只想靠著服用安眠藥來改善睡眠障礙,這只是暫時之計,還是要改變想法、訓練心性、調整生活作息及壓力調適,包括看重睡眠,給予足夠的睡眠時間,增加運動量與放鬆練習,這才是長久健康之計。
2024.06.05
爺爺的神秘巨人(三民書局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比利的爺爺認識一位登天高的神秘巨人,從來都沒有人看過他,當比利在質疑巨人的存在時,爺爺總是慈祥地提醒他,巨人默默在他們的生活中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的平安順遂。有一天比利跟巨人意外碰面了!比利好害怕,拔腿就跑,巨人也很難過的躲了起來,出於愧疚,比利釋出善意,畫了一幅壁畫送給巨人,巨人又出現了!他跟比利握手交朋友。 「如果巨人這麼善良,為什麼大家還會害怕巨人呢?」,「因為大家害怕跟自己不一樣的存在」,這本書除了跟孩子說明打開心胸接納異己之外,更多的是談論一顆感恩的心。生活順遂其實來自於各行各業的幫忙、父母及師長的協助,而他們每一位都是善良巨人的化身,如果孩子看得見自己原來是在恩惠下長大的,也會想讓自己未來成為一位可以幫助他人的人吧。 有個案的媽媽跟我分享,蔡醫生給小朋友看完診後都會提醒孩子:要記得疼媽媽喔~。一開始小朋友還不太能理解,但是隨著穩定看診加上時間的治癒,在畢業前安排好自己未來的職涯學習規劃,有一天下著大雨還看到他陪著家人來看診的身影,我明白那孩子已經蛻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