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3.12.15
112年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
蔡幸芳醫師參加112/11/12第256屆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與會內容探討腸病毒A71型、青少年兩性與自主權、疫苗突破與創新等,蔡幸芳院長收穫滿滿。
2024.01.03
行醫滿25年
蔡幸芳醫師已從事醫療服務25年,於112/11/5榮獲台南市醫師公會頒發之獎牌!
2024.01.03
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蔡幸芳醫師持續不斷提升自我,112/11/4-11/5參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之後與院內同仁分享學習心得,與時俱進。
2024.01.02
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如何出版社)
蔡幸芳醫師帶你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讓教養不再卡關作者是一位在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13年的幼教老師,加上帶自己的三個孩子成長的經驗,寫了這一本書分享教養的觀念與技巧,我覺得內容很實用且淺顯易懂,節錄一些內容,整理成為五大主題,分享給大家。Part 1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三階段:0-4歲的「無律期」,不懂規則、沒有價值判斷、沒有清楚的物權觀念,不用道德好壞來評價這個時期的孩子。6-8歲的「他律期」,開始會遵守外部的規定,容易非黑即白的判斷對錯,他們之所以遵守規則通常是「避罰服從取向」以及「相對功利取向」,認為只要不被懲罰的就是好的行為,只要能得到稱讚或利益的,就該去做。9歲後的「自律期」,開始發展抽象思考與邏輯能力,有比較好的推斷能力,加上口語能力大幅增加,親子衝突激增,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Part 2孩子的改變,從父母開始。唯有爸媽們願意踏出改變的那一步,孩子的行為才有可能開始改變。父母要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但不是放任;等待孩子的決定,不要急於介入;讓孩子勇於負責,而不責難他的失敗。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切莫忘記愛有界限,在包容中仍要有溫柔的堅持。唯有在紀律中,才能享受自由。以「不動怒的堅持」重複管教的原則。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中,會出現不同的敏感期,每個兒童都有一種內在衝動,指引他去做一些重要的動作。在敏感期學會調適自己,並習得特定的能力。大人的「不干涉」能幫助孩子獨立探索。分辨是孩子的敏感期或情緒化的表現,若是前者,請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探索;若是後者,請保持你的底線,同理情緒但不認同行為。父母要學習「跟隨孩子」,信任孩子的渴望以及具有發揮潛能的能力,用正向的信念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將會是獨立、自信、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孩子。服侍孩子、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反而是一種能力的剝奪,服侍孩子很容易抑制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孩子的愛,請用在適當的地方,我們要教導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父母要相信你的孩子有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本能,我們的工作只是陪伴和引導,真正看到孩子的特質與需要,幫助他走出自己的路、站上自己的舞台、享受屬於自己的成就。兒童將從生活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讓孩子學會「選擇」的能力。要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是需要大量的練習的,唯有不怕犯錯,我們的孩子才會擁有嘗試的勇氣。六歲到十二歲的小學階段正是發展出「勤勉進取」的時機,若在這階段沒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才能與生產力,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自卑」的危機。在學校如果A被B撞倒受傷,B除了道歉之外,我一定要求當A在休息冰敷時,B必須全程陪同,並引導他們如何關心受傷的孩子。絕對沒有B道個歉後就跑了這回事。Part 3當孩子受了委屈,放下心防的回家訴說時,是否能得到應有的傾聽同理,將是孩子能不能好好面對霸凌的關鍵。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讓你這麼難受的事」。安心感才是幫助被霸凌者走出陰霾的力量。孩子偏差行為的目標到底是什麼?1.引起注意;2.爭取權利;3.尋求報復;4.自暴自棄。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首先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而且有歸屬感的,試著找出孩子的負面行為是因為哪個目標,再找對策處理。Part 4許多作息不正常的孩子,專注力也會明顯偏低。尤其是睡不飽的孩子,不但容易分心恍神,更容易情緒不穩,常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或易怒、衝動。孩子的時間有限,留白也是很重要的安排,每週至少兩次規律的運動訓練是必需的。兒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應該是面對未來能力的培養。孩子能經由努力了解自己的極限、肯定自己的特質。我們無法預期孩子未來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挑戰,而我們能給他們的,就是藉由運動學到永不放棄的堅毅、同舟共濟的團隊合作,以及面對困境時,義無反顧、放手一搏的勇氣吧!Part 5說故事給孩子聽,不用過於誇張,如何讓孩子邁向獨立閱讀的路,才是最重要的用意。陪伴孩子寫功課時,給予階段性的目標,幫孩子切割功課量,讓孩子有階段性任務達標的感覺。讓孩子習慣所有問題累積到最後一起詢問。從容陪伴孩子寫功課的秘訣:從簡單的功課開始,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專注力不好的孩子則趁著一開始專注力尚好時先完成他最討厭的功課。1.必要時使用工具協助(例如計時器),適當的休息;2.環境的準備,獨立的空間、乾淨的桌面、安靜的環境、完備的用具、手足隔開;3.盡量不要邊寫邊擦掉;4.在衝突最高峰時,記得深深吸口氣,心平氣和找到原因,並幫忙降低一些難度;5.當他分心時,幫助他重上軌道,比如協助他坐好、拿好筆、擺好作業;6.若即若離,保持在視線範圍內慢慢放手。該如何告知孩子要帶他去評估或上課?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覺得有時候你寫功課總是沒辦法專心,很多事情時,就算你已經很努力,但好像還是很困難、很容易放棄,媽媽也忍不住生氣。所以媽媽想帶你去認識一個醫生,他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跟媽媽,我們一起去試看看好嗎?」。
2024.01.11
你的孩子不奇怪(時報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來了春暉診所工作後,我見到了心理治療、早療的魔法,一個可能在尖叫、攻擊櫃檯人員、嘶聲裂肺哭的孩子,上完課後可以乖乖的跟媽媽一起下樓梯,看著所有人揮手說拜拜,「看著所有人」這就是一件對於特殊孩童中非常難得的事情,到底教室裡面有什麼,我去偷偷看了一下,溫暖的木頭地板、可愛的矮小桌椅、微笑等待中的治療師、數樣遊戲教具,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到底魔法在哪裡?在「你的孩子不奇怪」中,愛生氣不奇怪、愛哭不奇怪、分心不奇怪、交不到朋友不奇怪、成績不好不奇怪,到底誰奇怪!?家長才奇怪!書裡面分了以上幾個大標題,用心理師的專業剖析,告訴家長,為什麼孩子會愛生氣、會愛哭或愛分心;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讓家長不斷反覆咀嚼的地方是,他除了告訴你事件的解決方法,他更著重於教導我們與家長在心態上該如何面對各種事件的小朋友,不論孩子什麼年齡層都可以拿出來再次品一品,會有不同的想法。我最喜歡作者引導我們的表格:事件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想對我的影響找出正向的證據證明事情其實沒有這麼糟。情緒一向是孩子很難理解的一環,要怎麼引導他們了解「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我怎麼了?」、「我為什麼會這樣?」、「我要怎麼轉化自己的情緒?」。很多專家都建議:可以先從情緒的因果開始練習。因為是陪伴著孩子一起討論、一起練習「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這些行為對我有什麼影響?」、「有好的影響嗎?那有壞的影響嗎?」、「我要怎麼做才會對自己有比較正向的影響?」、「那爸爸媽媽陪著我一起面對,會不會比較好?」。很多問題都必須要家長和孩子溝通後有共識,制定一套逐步改善的方法,並要定期檢討調整目標,如果孩子能夠明白「這樣做對自己會有比較正向的影響」、「爸爸媽媽是真的在對我好」、「他們陪著我一起做」,我相信孩子一定是會很快樂的。
2024.01.11
Hello Jimmy 哈囉 傑米!(Clarion Books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送給曾經感到失落、曾經懷疑自己沒有人愛的孩子Jack去爸爸家住的時候,爸爸的家總是很安靜,他們有時候會聊天,有時候不會,Jack有時候會想:爸爸會不會孤單呢?因為Jack很能體會孤單滋味是什麼有一天爸爸從外面帶回來一隻鸚鵡,這隻鸚鵡叫做Jimmy,Jimmy好聰明,會說話、會走路、會逗爸爸笑,甚至會洗碗盤,爸爸好喜歡Jimmy,大家都愛Jimmy,但是Jack不喜歡。有一天夜裡,Jack覺得Jimmy撲簌撲簌的羽毛聲好吵,他打開了窗戶,讓Jimmy飛出去⋯隔天早上,下著雨,爸爸還在睡,Jack就出門去找Jimmy,怎麼找都找不到,Jack失望的一個人坐在公園裡淋雨,竟然看到爸爸撐著傘迎面走來!Jack看到爸爸趕緊說:「爸爸,我找不到Jimmy,他飛走了」爸爸說:「我不是在找Jimmy,我是來找Jack的」這本繪本我很喜歡,也讀得很心疼,伴隨著現代離婚率越來越高,或是雙親忙於工作,鮮少時間陪伴孩子,這個故事很「現代」,因為故事裡沒有母親的角色,Jack偶爾才會去住爸爸家,跟爸爸也沒什麼話聊,他們看似沒什麼共鳴,卻十分類似,臉上都沒有什麼過多的表情,個性一樣的簡單、木訥、脆弱、細膩又溫柔。我相信爸爸也是一片好意,想要增加一點親子之間的感情,所以帶了一隻鸚鵡回家,但是在Jack的心中,卻被不安、比較、落寞給佔據了,他覺得爸爸比較喜歡鸚鵡,不喜歡自己。書裡面的鸚鵡都畫得跟Jack差不多大,其實是把Jack畫小了,在不確定父親有沒有愛自己的時候,Jack覺得自己好渺小。Jack晚上睡覺覺得鸚鵡的羽毛聲好吵,作者在Jack的房間畫滿了鸚鵡,我相信其實吵的不是羽毛聲,而是Jack心中的不安已經到達了沸騰。鸚鵡飛走了,Jack獲得了一絲的放鬆,但是又頂著很大的罪惡感,一大清早就頂著雨出門找鸚鵡,後來爸爸出門,告訴Jack:「我是來找你的!不是找鸚鵡」兩個人才擁抱落幕。之後Jack一樣偶爾去爸爸家,一樣有時有話聊有時沒話聊,但是不同的是,爸爸找了更多屬於他們兩個人的事情一起執行,一起做披薩,一起踏青,一起露營,他們的感情更好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開心,為了增進彼此感情,比較負面的講法就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讓孩子有事做不要吵自己,常常藉用各種科技產品來滿足孩子,但是這只能治一時,不能解一世。長遠來看,不用外力的介入,就你跟孩子,做一些你們一起都很開心的事,去公園運動,去公園玩車車,去踏踏草地玩球,就是最棒最讓孩子暖心的回憶。
2024.01.02
Jeremy worried about the wind-擔心風的傑米(NOSY CROW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送給孩子心裡愛擔心的JeremyJeremy是一個很容易擔心的小男孩,他擔心太脆的餅乾、會蛀掉鞋子的蟲蟲、逃跑的恐龍、卡住的拉鍊,還有發黑的香蕉、鬆掉的鞋帶,甚至因為過於擔心鞋帶,把鞋帶全部拆下來⋯但是其中,他最最最擔心的是:風後來他認識了Maggie,Maggie真的就是一個樂天派,她什麼都不擔心,她連鞋帶都沒有綁好,一點都不擔心會跌倒!她常常告訴Jeremy:事情能有多糟呢?兩人成為最好的朋友。有一天,刮著很強的風,Maggie很想出去玩,這當然是不宜出門的了啊!但是Jeremy為了保護Maggie就一起出門了,沒想到!Jeremy被狂風捲走了!也開啟了他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等他從旅途中歸來,他興奮的跟Maggie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他再也不這麼擔心了,他甚至很想再去探險一次,因為:事情能有多糟呢!我相信很多小孩都有自己比較敏感、擔心、沒把握的部分,也就是每個小孩心裡都有一個Jeremy,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友情提升了Jeremy的勇氣,當你有勇氣了,真的看事情的角度都會不同以往。我也覺得Jeremy是一個很棒的小孩,他雖然愛擔心,但是他很正面,當他被風吹走的時候,他所見所聞,他是用一個全新包容的心去看這個世界,所以繪本裡面,描述在他被風吹走的視野,是完全用圖畫描述的,沒有任何一個文字,一直等到他回到Maggie旁邊,他才開始說話,我想在那樣願意以歸零讚嘆的心看未知世界的Jeremy當下一定是感動到說不出話來的,小朋友在聽這本繪本的時候,透由圖片能夠很深的在故事裡被觸動。身為家長的讀者,我會鼓勵孩子心裡面的Jeremy要勇敢,多多跟其他同儕相處,陪伴他要用正面的心去看看這個世界,反正:事情能有多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