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9.03
脆弱的力量-下篇(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蔡幸芳醫師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一位社工師,也是在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裡的研究教授,她花了十二年研究自卑感、勇氣、價值感及人類心靈的脆弱。內容讓我最有感受的是「脆弱是每個人都有的,我們害怕被別人看到我們的脆弱,想要掩飾起來,但當我們能夠面對我們的脆弱、展現出脆弱,這也是最有勇氣的行為,往往也會帶來很不一樣的結果。」列舉出一些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5.每次當我感到自卑的羞愧情緒時,我就這樣反覆唸著「痛」一兩分鐘,深呼吸,試著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告訴自己:好吧,是羞愧感突襲,我沒事了,接下來呢?我可以解決的。16.他們給了我最需要的東西:同理心,不評斷我,提醒我並不孤單。當我發現我不孤單,那是人之常情時,羞愧的感覺就消散了。17.放棄「我們非得怎樣不可」的清單是一種勇氣。先決條件的另一個根源是完美主義,自卑感喜歡我們有這些先決條件。18.脫下防衛脆弱盔甲的方法:告訴自己「已經夠好了」。脫下盔甲,站出去積極投入。19.這世上最常見的麻痺策略就是「我忙瘋了」。麻痺脆弱不只麻痺了痛苦的經驗,也鈍化了喜悅、歸屬感、創意和同理心,我們麻痺情感無法有選擇性,麻痺黑暗的同時,也掩蔽了光明。自卑、焦慮、抽離三種情緒的結合是最讓我們想麻痺自己的原因。20.瞭解是什麼促使他們發動攻擊,瞭解自我價值,對信賴的人透露想法,還有表達自己的需要。21.抽離再進一步就是孤立,孤立就有真正的危險。心理孤立可能導致失落與絕望感。22.愛與歸屬感是兩種最強大的連結形式。必須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與歸屬的。23.想要,但做不到:產生抽離的分界。我們抽離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脆弱、自卑、失落和失意。24.自卑情緒助長了恐懼,破壞我們對脆弱的包容力。指責、說閒話、偏袒、叫罵、騷擾,是把自卑直接變成一種管理工具。讓人自卑,最終只會導致對方情感抽離以求自保。25.把不安和尷尬的感覺正常化,讓大家知道不安是正常的,不安一定會發生,還有為什麼會發生和為什麼重要,致力於培養大家面對不安的勇氣,教導周遭的人把不安視為成長的必經過程。26. 在這個「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如何教導孩子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重點其實不是「我的教養方式對嗎?」而是「我有做到孩子的榜樣嗎?」,我們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比言教更大,所以我們必須是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的榜樣。我們希望養出全心投入與熱愛生活的孩子,想培養勇敢的孩子,我們就不能在生活中採用恐懼、羞辱、責怪、批判的方式教養。讓表情傳達你心裡的想法,例如當孩子走進房間,我會讓我的表情顯示看見他們我很高興。27.教導孩子多用內疚來自我對話,而不是以自卑情緒來自我對話。分辨孩子「本身」和他們的「行為」的不同,因為「你很壞」和「你做了壞事」有明顯的差異。我們無法讓孩子完全避免掉被羞辱的經驗,我們的任務是教導與示範如何克自卑。「正常化」是克服自卑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例如說出「我也是」會產生珍貴的共鳴。28.「融入」是我們評估情境後,為了獲得接納而讓自己成為應該成為的樣子。「歸屬」則不需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本質,只要我們做自己就好。29.家長遇到最脆弱、最勇敢的事情是讓孩子去面對掙扎和經歷逆境,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讓孩子體驗失望、處理衝突、學習如何堅持主張,同時讓他們有機會面對失敗,他們才會學到重要的一件事:他們也有能力靠自己,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30.我們教導自己,也教導我們的孩子:我知道有人愛我,我是值得被愛,值得擁有歸屬感和生命的喜樂,我在落實「包容自己」和「擁抱自己的不完美」,站出去,讓大家都看見真正的我,以展現脆弱的方式來實踐勇敢。 
2024.08.28
脆弱的力量-上篇(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蔡幸芳醫師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一位社工師,也是在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裡的研究教授,她花了十二年研究自卑感、勇氣、價值感及人類心靈的脆弱。內容讓我最有感受的是「脆弱是每個人都有的,我們害怕被別人看到我們的脆弱,想要掩飾起來,但當我們能夠面對我們的脆弱、展現出脆弱,這也是最有勇氣的行為,往往也會帶來很不一樣的結果。」列舉出一些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踏實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做自己,必須忠於自己的內心,才有真正的平安喜樂。如何做自己?先要認識並接受自己。2.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並進而全心全意生活,是超越自卑、不再恐懼被脆弱擊倒的重要態度。承認自己不完美,是認識真實自我的第一個步驟。接受自己的原本面貌,功成名就與否,都無損於自己的價值。3.全心投入的生活是自信參與生活,意即培養勇氣、包容和連結,讓你一早醒來心想:不管我做了多少,還有多少沒做,我已經夠好了。也讓你在睡前心想:沒錯,我不完美又脆弱,有時也會恐懼,但是那不會改變「我很勇敢,也值得擁有愛與歸屬感」的事實。4.想要消除匱乏(你不夠好)的感覺,對策不是追求充裕,而是感到自足與知足,知道自己已經夠好了(夠多了)。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願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失去自信參與世界的能力。匱乏感或匱乏文化讓我們感到自卑、習慣相互比較、情感疏離。5.我們喜歡看到別人展現真實和坦然,但我們卻害怕別人看到我們的真實與坦然。6.小時候的我們心想,等到長大,我們就不會再感到脆弱了。但是成長本身就是接納脆弱的過程,生命本身就是脆弱的。7.「背叛」可能是欺騙、說謊、信任瓦解、不為我們挺身辯解、不選我們而選擇別人等等。有一種更隱微的背叛,對信任的破壞力一樣強烈,那是一種情感抽離的背叛,不再關心,放任彼此連結中斷,不願再為關係付出時間和心力,對方好像已經不在乎了。連續的情感抽離也造成信任的流失,信任是需要花心思關注和全心投入,信任不是一種表態,而是逐漸累積。8.難以啟齒的事物,最容易累積「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的情緒,所以自卑特別喜歡找上完美主義者,很容易就能讓我們封閉自己。如果我們對自卑有足夠的瞭解,能夠點出它的存在,面對它,談論它,溝通和分享為我們帶來光明,摧毀自卑。克服自卑是接納脆弱的關鍵。如果我們擔心別人怎麼想,就不敢展現自我,就很容易自卑。9.你是很好的人,只是常碰到壞事。不是你這個人不好,只是你做了錯誤的選擇或行為。不能把失敗這件事和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擁有歸屬感和喜樂劃上等號。10.分辨自卑、內疚的不同。「自卑」是我不好,害怕與他人失去連結,自卑情緒是真實的痛苦。「內疚」是我做了不好的事。11.克服自卑,指的是:在感到自卑時,能展現真實的自我,能不犧牲個人的價值觀。同理心才是克服自卑的最佳對策,自我包容也很重要。我們在自卑的情緒中善待自己,就比較可能走出去,和外界相連,產生共鳴。不談論創傷事件或不對人傾訴,可能比實際事件的傷害還大。12.克服自卑的四大要件:(1)辨識自卑,瞭解引發自卑的原因,(2)落實批判性覺醒(刻意選擇不按照規範行事),(3)接觸外界,(4)談論自卑。13. 為了因應自卑情緒,有些人會以疏離、逃避、緘默、保密的方式「遠離」,有些人則是以息事寧人和迎合討好的方式去「親近」,有些人是以凌駕他人、激進行為、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14.人際關係最緊密相連、最有包容心的人,都懂得設定與尊重底線。
2024.08.22
113年度兒童聯合評估專業研討會
蔡幸芳醫師獲邀參加新樓醫院專業研討會演講,主講關於ADHD兒童的睡眠問題及處理方式。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晚睡、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良,這對於大腦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有著顯著的影響,除了白天精神不佳外,也會影響其專注力、過動、衝動、情緒行為控制以及生長發育。蔡幸芳醫師這幾年來不斷精進自己,持續參與成大醫院睡眠中心的相關課程。在臨床上特別關注兒童青少年睡眠相關議題,利用所學,讓家長、孩童可以了解睡眠的重要性,並一同討論調整方式。
2024.08.20
無論如何我愛你
池昱慧護理師/蔡幸芳醫師這部動畫短片是在闡述一對父母在痛失愛女後,如何度過那段艱辛的時光。女兒在校園因槍擊事件而離世,事故發生後父母從一開始的爭吵、向對方咆嘯,直到再也不願溝通,雙方都沉浸在悲傷之中,無法撫平自身的傷痛,更無法好好對話。爸爸總是發呆、提不起勁,而媽媽也如行屍走肉一般的做著家事,洗著女兒的衣服、煮著她愛吃的食物、看著一起栽種的花朵,悲傷卻哭不出來。這時女兒的房間傳出音樂聲,父母一同走進房間,並肩坐在床上,回憶起過去,女兒的出生、駕車出遊、一起踢球還將牆壁踢出一個洞,以及最後一次送她去學校,並在事故發生時,收到傳來的最後一則訊息「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 無論如何我愛你」。影片中女兒的身影出現嘗試要將漸行漸遠的雙親拉近,而父母也感受到了什麼,相互擁抱、傾訴悲痛、落淚。整部影片沒有一句對白,僅用短短12分鐘的影像及配樂,讓大家看到失去親人後的憤怒、悲傷、無可奈何,並傳達在傷痛之餘,也別忘記在身旁的家人,表達出自身的情緒,相互擁抱彼此,別將自己封閉了!
2024.08.16
排球少年
柯翠芬護士/蔡幸芳醫師這部動畫很熱血,裡面有句話讓我很有感觸,「第一次比賽的時候做不到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無論什麼事都是從「試試看」開始的」。我們常常因為害怕,害怕面對未知的事物,沒有目標感到很迷惘,試著跨出第一步,事情就會有所不同。以下分享故事內容及熱血金句:日向翔陽雖然個子矮小但運動神經發達,並對排球充滿熱誠,小時候曾在電視轉播中,意外看到正在進行比賽的烏野高中的小巨人,把他當成模範,希望能像小巨人般跳得那麼高。因為中學時沒有好好練習、比賽的機會,排球的程度、技術並不佳,雖然沒有接受正規的訓練,但日向認為「我的身高雖然不高,但我有彈跳力」,他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終於得到出去比賽的機會,結果雖然不盡理想,但也累積了第一場排球比賽的經驗。高中加入排球隊,因身形嬌小的緣故,與隊友練習的過程中吃足了苦頭,即便如此,他仍然把握每次能擊球的機會。雖然一開始與影山飛雄相處不和睦,影山有極佳的球感與技術,但因不善於溝通,導致他們時常爭吵,但為了共同的目標,他們願意和平共處,且在磨合中找到彼此的默契及信任。隊伍中每個角色都非常重要,有些人攻守兼備,發球、扣球、接球、攔網都非常厲害,而有些人只會發球,即便上場的機率低,他還是很拼命的練習,準備好能隨時上場取得發球權的機會,前排、後排的位置都是連貫性的,也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情。比賽中途被換到球隊席並不代表表現不好,是暫時讓心中起伏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及調整好身體狀態,同時觀察對手的狀態及漏洞,並給予隊友建議,做好隨時再次上場比賽的準備。影山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但卻在田中學長一句「在網子這一邊的,都是你的夥伴」讓他成功拋下孤獨的皇冠,終於融入了隊伍。每場比賽遇到的對手及過程都是無法預測的,帶著緊張、害怕、興奮的心情,不知道下一步會如何,但都不要多想,就想著眼前要贏的決心就夠了,比賽有輸有贏,落敗的一方即使留下不甘心的淚水,會有遺憾,但也得學會坦然面對結果。熱血金句1.在隔著球網高牆進行的競技體育中,190公分也被稱作「小巧」的排球世界中,你今後一定永遠是「小個子」,「比別人的機會更少,這點你必須明白,而這些為數不多的機會,你必須一個不漏全部抓住,你更需要隨時以萬全的姿態,站在機會的最前線」。2.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並不需要多麼崇高的動機,只需要一點好奇心就可以了。3.明知道自己有更多選擇,卻又不去嘗試,那就真的太無趣了。4.輸並不丟臉,害怕與對方較量才是真的丟臉。平凡的我,還有閒工夫在這裡垂頭喪氣嗎?5.無論身處怎樣的劣勢,繼續戰鬥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比賽還沒有結束。
2024.08.09
我的章魚老師
池昱慧護理師/蔡幸芳醫師這部海洋生態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講述一位電影工作者克雷格福斯特因為工作壓力無法繼續攝影、剪輯工作,返回老家南非,於潛水時和一隻野生章魚建立情誼的真實故事。克雷格當時狀態不佳,無法與家人好好相處,家人間的壓力都很大、很痛苦,也不能陪伴成長中的兒子湯姆,克雷格決定要有所改變,開始重拾童年潛水經驗,探索海洋。在海洋中雖然水溫寒冷但會讓克雷格腦袋清楚,潛水時就像飛翔在另一座星球一樣,逐漸地克雷格又開始拿起相機捕捉眼前的景象。第一次的接觸,克雷格並不知道眼前的東西是什麼,牠的身體包覆著許多的貝殼及石頭,只見牠突然脫離貝殼及石頭並現身,才知道是一隻野生章魚。章魚用海藻包覆自己並偷偷觀察克雷格,這激起了克雷格的好奇,想要好好觀察牠,並開始每天將攝影機放在牠棲息的洞穴前記錄下一切。一個月來牠漸漸習慣克雷格並爬出洞穴伸出觸手與他接觸,這讓克雷格能夠更近距離觀察牠的生活習性、動作、偽裝技巧、捕獵方式,他們逐漸產生信任。因一次攝影機掉落的失誤驚動了牠,章魚快速的逃跑,再也沒有回到洞穴,克雷格懊惱、自責,但憑藉著過去從喀拉哈里追蹤人身上獲得的追蹤技能,開始學習各種所見的海洋物種、想像自己是一隻章魚、尋找能夠捕食的獵物、沙地的挖掘痕跡等等,並將所到之處畫下來。一週後,克雷格知道牠就在不遠處,開始在附近的洞穴找尋,果然找到了牠,章魚向著克雷格靠近並包覆住他的手,這讓克雷格思考,「這隻野生動物與我相處能獲得什麼益處呢?牠為什麼願意信任我呢?」。一日,這隻野生章魚已經躲到縫隙,仍被牠最大掠食者帶紋長鬚貓鯊追蹤到,並被咬斷了一隻觸手,克雷格看著牠虛弱且蒼白的身體,想要嘗試幫助牠,但又不想干預大自然。克雷格覺得很受傷,就好像章魚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開始思考起人生並覺察他人。看這一段很驚心動魄,也很令人悲傷、擔憂牠。一週後,章魚開始復原並長出小觸手,克雷格相信章魚能夠度過巨大危機,而自己也能夠度過人生難關,克雷格開始教導兒子潛水、每日說故事給他聽、改變與家人的互動。某天,貓鯊又朝章魚接近,牠嘗試游進海藻中,但貓鯊開始撕咬海藻,章魚快速的游出海藻並撿起沙地上的無數貝殼與石頭包裹著自己,縱使貓鯊咬住牠也只是咬住了貝殼及石頭,並沒有讓牠受傷。克雷格這時才發現,原來這就是第一次碰面時,牠身上包裹貝殼與石頭的原因,牠在保護自己,這隻軟體動物用自己的智慧與過去學會的方法成功躲過此次的危機。章魚的壽命只有一年多,這隻雌章魚與其他章魚交配後,克雷格就知道,他們能相處的時間不多了。章魚不再離開洞穴、不再進食,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牠將奉獻自身用於孵化後代,當卵全部孵化後,章魚的身體也被海水沖出洞穴,克雷格看著章魚一動不動,最終仍被貓鯊叼走游入了灰濛濛的海藻林中。從這一段看到母親撫育傳承給下一代的付出(包括生命),令人動容。克雷格語帶不捨述說與章魚最後一次的接觸,終究要告別這段一年多的友誼,但也啟發克雷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修復與家人間的關係,並開始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育。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海洋生物的美妙,希望我們能愛護這一片海洋,讓這些生物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同時,也讓我們了解,當人生止步無法向前時,可以嘗試不同的事物,也許會像克雷格一樣有所體悟,找尋到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2024.07.31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遠流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隨著少子化,一個人要負擔照護的老人越來越多,春暉診所也有越來越多的個案是因為照護長輩身心俱疲而來就診的。作者一個人照護了父母、姨媽跟姨丈四個老人,所有照護老人上的煩惱她都遇到了。堅持拒絕前往日照機構;拒絕居服員協助,因為堅持自己可以自理,明明老人癡呆的症狀非常嚴重;常常忘記自己買過什麼東西,所以不斷重複購買、囤積,不斷提醒不要再囤物了,卻還被吼:「你少多管閒事,輪不到你來多嘴!」。頻繁的就醫需求,一點皮膚癢、嘴巴癢、睡不著、腰痠,都想往急診報到,就算勸說先自我用藥觀察幾天看看,會被罵說自己不安好心,到了急診又不耐等候、不斷抱怨說:「早知道不來了!」。更別說提款卡、存簿、印章等東西,因為安全感不足而隨身攜帶,後來卻遺失的事件,常常被誤會是不是自己偷了錢,還要疲於掛失、申請、補發所有的證件。如果有住遠方、偶爾才來探望的兒女就更麻煩了,老人常常忘記買過的東西、愛囤物,需要減少購物的次數,遠方的兒女來探望就會說:「可是媽媽想去啊,讓他當消遣有什麼關係,又不是花你的錢」,更是字字刺激主要照護者的神經,這時候老人家還會加碼說:「只有誰誰誰對我最好,他都會笑嘻嘻的帶我去買東西,只有你會擺臉色給我看」,讓照護者只想仰天吶喊心中的卑屈。照護高齡者是一個人與人赤裸地相互碰撞的過程,沒有一個人應該獨自承受,否則早晚會崩潰,最後動手施暴的悲慘事件層出不窮,「家人理所當然應該照顧彼此」、「對待老人家應該要用更開闊的心、包容的態度」,但是很可惜,這些冠冕堂皇的道理對照護者一點幫助也沒有,真正有幫助的是,第一、照護者要學會使用長照資源老人福利等等,該切割的事就該爽快切割;第二、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穩定跟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討論自己面對的困難;第三、保持運動習慣,大部分的情緒在流汗、淋浴後都可以減輕。沒有人該為了照護別人而委屈自己,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才能面對這條看不見終點的終老之路。
2024.07.23
《腦筋急轉彎2》
蔡幸芳醫師最近我帶孩子去看「腦筋急轉彎2」,真的很推薦父母和孩子都去看。 以下簡介故事內容,並引發我的思考有哪些,分享給您們。 進入青春期的萊莉,情緒不再只有原始情緒(快樂、憂鬱、生氣、厭惡、害怕),還多了其他情緒(焦慮、忌妒、羞澀、耍廢)。 青少年要面對多變的世界,很多事情不能再單純用「快樂」去面對,得小心翼翼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青少年想要被看見、被肯定、被接納、有歸屬感,新增的情緒(尤其是焦慮)一開始掌控控制台,原始情緒被封存、壓抑,將自己以為不好的回憶丟掉,只想留下美好的回憶,後來才發現這樣是錯誤的,這些不管好的、壞的回憶都成為現在的一部分。我們一直以為很嚴重不好的一件事,深藏在心裡深處,不敢被別人發現,其實那件事根本沒有那麼嚴重。 小時候的核心信念「我是個好人」變成青春期的核心信念「我不夠好」,讓焦慮更加強烈,很多想像出來不好的畫面、言詞都透過焦慮傳送給我們,但我們可以改變想法,傳送美好、成功的畫面、言詞給自己,就如同「secret秘密」教給我的態度、思考模式與技巧。 再怎麼樂觀的樂樂也有崩潰的時候,崩潰的樂樂絕望地對其他情緒說:「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當情緒風暴大到無法控制時,所有的情緒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是讓我最感動、震撼的時刻,後來情緒慢慢緩和,萊莉才能重新看到自己的內心,重新做選擇。原來快樂也是一種選擇,唯有經歷過悲傷,你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最後一段也讓我很有感覺,每個人面對同樣的狀況,會有不同的感受及反應。當媽媽問萊莉參加夏令營覺得如何?希望孩子能分享給她,但萊莉想了一下後回答「還不錯」就結束了,讓媽媽感到很驚訝與失望,想要繼續追問下去,但爸爸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反應,接著他就去看他的電視(球賽)。 片尾有這麼一句話「這部片獻給我們的孩子,我們愛你最真實的樣子」。希望父母都能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同時也提醒我們,千萬要記得愛自己呀! 圖片來源 -http://www.impawards.com/2024/inside_out_two_ver2.html
2024.07.23
《可可夜總會》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前陣子遇到一位家人忽然離世的個案,遺憾讓他在領藥的時候直接難過到在我面前哭出來,我介紹他看了這部動畫電影,希望可以安慰到他。 可可夜總會是以墨西哥的亡靈節發想的動畫,他們相信亡靈只要被活人緬懷於心就可以永存於世,主角米高他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的小男孩,但由於他的太祖婆被吉他手太祖公拋棄,所以家裡禁止接觸音樂,甚至一張太祖公的照片都沒有,所以米高一直以為太祖公是家鄉最偉大的吉他歌星德拉古司先生。 有一天米高為了參加歌手的海選,去偷了亡者的吉他,一腳誤入了亡靈界,亡靈界的管理員告訴他要找到他的家人,請祂們許願把米高送回人間。當米高順利的與亡靈家人相逢,但是當太祖婆許願的時候,太祖婆送他回家的願望內竟然有但書:米高永遠不准接觸音樂!米高嚇壞了,他不要太祖婆送他回家,他想要請歌手太祖公幫忙,祂一定會送他回家並且讓他繼續學音樂。 找尋太祖公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米高認識了海特先生,一位即將被人間遺忘面臨魂魄真正死亡的亡靈,海特協助米高找到德拉古司先生,接著故事情節180度大逆轉,原來米高的真正的太祖公就是海特先生,德拉古司是海特生前的音樂夥伴,祂剽竊了海特的作品並將他殺害,這也就是當年海特不得不拋家棄子的原因。 最後在亡靈界的家人團結起來獲得正義,太祖婆跟太祖公海特破鏡重圓,並再次許願將米高送回家,但是這次沒有任何但書,她只希望米高:「要記得家人永遠都愛他」。 兒子看完這部電影說:「我有一點難過但是很幸福的感覺」。我想這就是生命帶給我們的感受!如果您也在生命的洪流中感到忐忑,歡迎來跟春暉診所的醫師及心理師團隊聊聊喔~~                              圖片來源 -http://www.impawards.com/2017/coco_ver7_xlg.html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下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4. 「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15.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的期待太多、太難,甚至太不合理。16. 「內攝」則是將他人的語言、期待、評價,未加思索、不經過濾就全盤吸收進自己的內在。也就是我常常對個案說的「你不要把對方說的話全部都聽到心裡去了」。想要降低內攝的影響,我們必須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在有哪些的「應該」或「必須」,再探索這些期待究竟是自己想遵從的,還是他人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丟給我們的。17. 每一次後悔,都在提醒你,自己重視的是什麼;每一次後悔,都在督促你,要認真地活在當下。18.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內在那份恐懼與害怕的情緒被看見、被接住,然後被摸摸頭呵護,這樣就夠了。19. 當人們遇到了困境,心理諮商可以協助的地方是提供一個安全與接納的空間,陪伴一個人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並重新長出面對自己、面對挑戰的勇氣與力量。20. 很多時候孩子向我們哭訴、抱怨,要的其實不全然是大人幫他解決問題,有時候我們抱抱他、摸摸他的頭,再加上幾句安慰、鼓勵的話,就足以接納並安撫了他受傷的心,他就能重新長出去玩耍或再度去面對挑戰的勇氣。21. 當一個人的情緒與感受被別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看見、理解、接納,原本為了保護自己的盔甲就可以慢慢被卸下。22. 在黑與白之間,探索灰色地帶。「非理性信念」令我們感到痛苦,除了不全然符合現實外,都缺乏了「彈性」,充滿「絕對」與「必須」。探索非理性信念,建立灰色彈性空間。23. 針對同一件事情,換個視框,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為事情尋找正向意義,協助個人長出正向的力量。24. 我們從行為上先改變,也能進而改變情緒與想法。25. 練習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需求與限制,別讓埋在心裡的委屈累積成內傷。這需要自我肯定的力量、被拒絕的勇氣。如果連你都無法正視自己的感受,要怎麼要求別人正視你的感受呢?26. 「減法生活」讓我們學著做選擇,把能量放在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人事物,在乎你真正在乎的。每個人一天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你在某件事情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就勢必會擠壓其他事情的時間。
2024.07.02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上篇(寶瓶文化)
蔡幸芳醫師我們常常被情緒影響,如何能夠不被情緒綁架,這是需要自我覺察與反覆練習才能得到的功力,裡面有一些練功的方法,希望分享給各位參考並練習,讓自己的情緒能被理解與接納。1. 從情緒中探見自己內在的需求。看到情緒背後真正想要說的需求是什麼?這些情緒想要告訴我們什麼?2. 我們要有「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一種「就算不做什麼,還是會有人喜歡自己」的那種相信。3. 有時候,是我們讓自己沉浸在不開心的泥沼卻不自知,是我們選擇待在不開心的情緒當中。4. 你被困在「過去的感覺」裡嗎?「移情」的當下都不是「真實的」,當下我們不是在與眼前的「這個人」互動,而是與「過去對某個人的感覺」互動。「移情」是指我們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別人身上。如何破解移情作用?自我覺察,從兩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情境裡找出相似之處,辨識當下的感受、想法與期待,檢視自己是否將過去對某人的情緒經驗連結到這個人身上。5. 「投射」指的是個案將自己內心所厭惡、無法接受的特質,投映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他人出現時,對他人產生負面的感受。其實,你討厭的是你自己。解決之道在於覺察自己,正視陰影,接受它們真實地存在著,學習如何與它們相處。自我覺察不足時,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經常來自於「想像」,因而影響了人際互動。6.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就會覺得別人也是這麼看自己。有時候是我們為難了自己,卻總覺得是別人讓我們不舒服。7. 覺察家庭的規則、文化、社會期待或潛規則對自己造成的影響。8. 將發言權還給自己。全盤接受的個性雖贏得正向肯定,也讓他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否認自己的需求,變得鬱悶、自我沒價值感。當脆弱不被允許,只能選擇欺騙自己,或以生氣表達出來。9. 「一定要幫助他人才能得到的愛」,其實是充滿條件交換與勒索的愛。請記得,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值得,而不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或如何委屈自己。10. 「清楚的情緒界限」能讓我們在關係中不傷害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自己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也沒有權利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攻擊別人。11. 生氣背後暗藏的負面情緒,我們是否能自我覺察出來?如果「生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那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挫折的心需要更多的理解、陪伴與鼓勵,才能長出繼續挑戰的勇氣。12. 我們必須學習「拒絕的勇氣」,捍衛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13. 「忌妒」與「羨慕」經常是透過跟他人比較而來,「忌妒」是惡性攻擊、批評,覺得不公平、不服氣,忌妒來自脆弱的自信心,主觀覺得自己不夠好;「羨慕」是正向欣賞。你選擇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及用什麼方式去因應。如果可以用客觀的角度,覺得自己不錯,懷著感恩的心情,就不會陷入忌妒當中。一個能欣賞自己,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人,也能帶著欣賞與鼓勵看待他人。
2024.06.25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寶瓶)
蔡幸芳醫師 謝依婷醫師寫的這本書,信手拈來都是一則又一則感人的故事,她細膩的心思及超強的記憶力,可以如此生動地用文字描繪出來,讓人一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俗稱兒心醫師)在做什麼事,看到謝醫師對孩子與家庭所做的努力與正向的支持與回饋,讓我快被澆熄的熱情又重燃一點希望與能量。當初的我懷著理想(希望幫助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能處理掉問題,不要讓問題到長大時已變得無法改變,甚至危害社會),繞了一段遠路才走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我的好朋友提醒我莫忘初衷。但隨著現實的磨難,一顆熱情的心逐漸冷卻,有很多無奈與無力感,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常常感嘆每個孩子生在不同的家庭就已大半決定了他的命運,有些孩子遭受一些內心的傷害,到底要做多久的療癒才能走出這樣的傷痛,傷害他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師,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甚至不承認傷害了他,不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因著疾病、困難或情緒不被看到、被接納、被治療,而在惡性循環中受苦著。願意接受與正視孩子的問題、願意帶孩子來就醫的家長,都還算好的,還有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接受也不願意面對。有時我在想父母那個願意陪孩子來等著做治療而付出時間、心力、金錢、在意重視孩子的感覺本身就是最強的療癒力量。書中的故事情節常常也在我的門診裡看到,很有同感,我就不列舉了,誠摯推薦大家買來閱讀。我列舉出一些這本書中讓我覺得很有感受的句子或內容分享給大家。1.很多時候我只是聽,一直聽,像個迎接放學孩子回家的媽媽。2.人被理解與涵容之後,才會產生力量,往成長的方向前進和探索。3.他對你生氣,主要還是很希望你多陪陪她。4.通常每個自我傷害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有一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5.如果可以深入理解孩子,先從他充滿挫敗的源頭:「注意力不足」進行處理,中止他繼續堆疊生活的負面經驗,再從他擅長的興趣著手,重建自信。只要生活中正面的力量持續累積,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善意,慢慢地就有機會改變。6.孩子的成長,就像從屏東開車到台北,是一段長途旅行,而燃料就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肯定。7.在兒心科診間,醫師很多時候或許是個演員,演爸媽 、演朋友、演兄姊、演老師。不管扮演著什麼角色,不被自己的挫折感打倒,持之以恆地去真摯傾聽,總還是會幫助到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