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2.06
我們的星期六(小天下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艾娃最期待星期六,因為星期六是媽媽整個星期唯一不用上班的日子,所以在星期六他們有好多事要一起做,他們要去圖書館聽故事角、去髮廊綁辮子頭、一起去公園野餐、晚上還要去看手偶表演。今天就是令人期待的星期六,沒想到去了圖書館發現今天故事角取消了!他們一起閉上眼睛深呼吸,媽媽安慰失望的艾娃:「今天會很特別的,今天一定會很精彩的,因為今天是我們的星期六」。沒想到之後的行程也不盡人意,去髮廊綁好的辮子頭被經過積水的行車毀了,去公園野餐的時候發現當地在舉行活動,吵鬧萬分無法野餐,最後一個行程終於抵達手偶戲院時,媽媽發現他沒有帶到入場票,媽媽自責地哭了,艾娃這時候反過來安慰媽媽:「媽媽別擔心,今天還是很特別,今天還是很精彩,因為我們在一起」。這篇故事最可貴的地方是艾娃平常與媽媽相處時間少,但是他們面對生活上的挫折時是同一條心,春暉診所內也有很多面對這樣狀況的大小朋友,大人苦於陪伴時間有限,擔心無法給孩子富足的時間與資源,也有孩子因為家長疏於陪伴而孤單落寞。別擔心!大小朋友透過春暉診所專業醫生、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重建了溝通的橋樑,建立了你我同在一起的感覺;春暉診所祝福每一顆彼此相知相惜的心可以共享生活中之樂,也可以共承生命中之苦。 家庭關係心理諮商課程推薦:#龔毅珊心理師 #康韶珊心理師 #陳昱齊心理師 #李芳儀心理師
2024.02.05
質感說話課(遠流出版社)
蔡幸芳醫師「言語的溫柔力量,是送給自己和他人最美的禮物」,這句話好美啊!我也希望能擁有這樣的言語力量。作者潘月琪是資深媒體主持人,也是口語表達訓練講師,她在工作上需要常常講話,經由她不斷提升自己說話的功力及對人的好奇,聽到她講的話或寫的文字就能得到正能量。各位可以搜尋她在TED的演講「言語的溫柔力量,是送給世界最美的禮物」。我在工作上也是常常需要講話及同理他人,但有時也會因為對方的說話方式被激怒或被傷害,我也常常需要自我覺察,自己是否說得不好或說話傷到別人,尤其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希望自己在壓力下仍能用溫柔的言語傳達善意給對方。如果曾被我的言語傷到的人,還請您們見諒,我會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說話方式。以下節錄一些重點或美好的句子跟大家分享。1.探索自己的口語表達習慣,控制自己的說話音量,咬字清晰,掌握語速節奏,將專業術語改成好理解的文字,少說廢語贅詞。2.建立「好感度」,可以透過眼神、笑容、合宜的肢體接觸。3.對話的藝術,可以來自高品質的閒聊、讚美,避免否定、質疑、命令句,學習如何面對咄咄逼人的對象及如何禮貌打斷、優雅脫身,對人的好奇心、安慰的話語、聆聽、多學一門外語豐富人生旅程、勇敢走出日常都可以讓我們的對話更美好。4.建立自己的言談風格,用字遣詞形塑自己的外在形象,真實做自己,記得感謝,止語時光讓我們更能自我覺察與內觀,不用完美。5.如何讓聲音更動聽的重要提醒,飲食上好好喝水(每隔一小段時間喝一小口溫水讓喉嚨保持濕潤),少喝酒、少吃乳製品和甜食、炸物,飲食盡量清淡,保持平和的情緒,多讓自己開心。生活上隨身攜帶圍巾以保護喉嚨,減少感染生病,不要太用力咳嗽,不要去太吵的地方、大聲講話,遠離太乾、太熱、太潮濕、空氣太差的環境,多做運動,建立生活紀律,靜坐冥想,記得提醒自己身體姿勢保持端正,讓氣流進出順暢。6.如何練習以達到有質感的談吐,身體感知練習(自我覺察)、清晰度練習、發聲練習、呼吸練習(例如腹式呼吸)、焦慮減壓練習(例如正念行走)。如果能了解自己說話的狀態,讓吐出來的言語更有質感、更有溫度,注入鼓勵、療癒、陪伴、善意這些利他的心意,會從中更了解自己,更同理他人。若想清楚表述一件事情,達成良好溝通,「順利被聽見」絕對是首要條件,不是把你想講的內容「和盤托出」就功德圓滿,還要對方聽進去才有意義。掌握聲音的收放狀態只能靠自己,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好好學習控制呼吸。特別推薦腹式呼吸。想成為有質感的說話者,請持續淬鍊敏銳度,不只觀察他人與四周環境,更要對自己保持覺察。分享任何知識想法時,請盡量體貼,說得淺顯一點,主動多解釋幾句,聽眾會感謝妳,也絲毫不會減損你的專業形象。體貼高明的表述者,都具備深入淺出的「知識轉化」能力。影響溝通要素可分為三大類,說話者的「外觀」、「聲調」、「言詞內容」。肢體語言、聲調跟他所說的內容不一致,那麼他所流露的「非語言訊息」對於溝通的理解和可信度上,就顯得格外重要。建立「好感度」,讓人想和你繼續交談。好感度是指藉由傳遞身心與情緒的善意,讓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讓人覺得舒服。受人喜歡是一種能力,也是和他人相處融洽的重要特質,好感度包涵了社交、同理心、情緒智商等能力,還有「真實」。美麗的臉龐、得宜的穿著、優雅的舉手投足、待人處事和專業能力、始終言行一致,才是讓好感度能持續的重要薪火。當自己的名字被好好記住,並且好好地被唸出來,特別有種被重視的感覺。人類最深層的需求,是被人欣賞的渴望。學習養成坦率讚美別人的習慣,對方有哪些令你欣賞、感動、亮眼的表現和特質,真誠自然地講出來,若能說明具體原因就更好了。如何與咄咄逼人的對象溝通的實用建議:1.音量要適中,在心中告訴自己「並不是講話大聲,看起來理直氣壯,就一定有道理」。2.語速不要太快,聲調越沉穩,越有力道。3.用溫和堅定的眼神,勇敢直視對方的眼睛,確認他所想要表達的訊息內容,簡述、核對,不卑不亢的態度,不要把對方過度放大。4.面對不舒服的對話情境,我們永遠可以喊暫停,另約時間溝通,或用文字溝通。面對對方問什麼、表現什麼,我們不一定都要有所回應,也不一定要「立刻」回應。以柔克剛,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卸下他的武裝,消弭彼此的隔閡。如何禮貌打斷、優雅脫身?要懂得拋出「好問題」,專注聆聽,才知道哪裡是最適當的插話點,再趁他換氣的毫秒之間,切入適合的話,找到介入的呼吸頓點。心裡滿滿的關心,不要用教訓的口吻表達,試著採用邀請的方式說。如何陪伴對方度過困境低潮而給予安慰的力量?每個人接受到「被愛」的訊息各有不同。平時對人有更多了解,越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對方最想要的安慰方式。陪伴、安慰的聲調及言語、鼓勵對方都能給予安慰的力量。當有人專心聽我講話,而且我講的話被聽懂了、被記住了,會有一種被了解接納的感覺。保持樂觀開放的態度,全心投入每一刻,多開口交談,用新的眼光欣賞已擁有的一切,比較容易發現「生活的喜悅之道」。所有時光都不會重來,所以讓我們好好珍惜彼此在這一刻相處的心意。人生旅途的美好,並不在於一程山水一程風月的恣意灑脫。最感動美好的,是在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後,仍保有初衷的美好。捧起你破碎的心,讓它化為藝術。
2024.02.01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健行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這是一本有關自殺者遺族,敘述如何面對自殺情節,如何幫助有這類困擾的人的相關書籍。作者的兒子在他12歲的時候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之後作者與大兒子關係破裂,與先生離婚,遠走他鄉。自殺者遺族通常都會有罪惡感跟羞愧感,通常必須靠著信仰走過生命的幽谷,作者也曾經走過,靠著信仰平靜下來,但現在的她需要的是找回失去的自己的現實感,而面對痛苦的方式就是在痛苦中找到一丁點不放棄的元素,宣告為它活著,成為一天堅持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作者開始了她的紀錄:為了今天的悲傷而活,為了今天的想念而活。作者分享到遺族們最需要的就是愛跟「福氣」,也就是他人的協助與支持,不要再對他們說「想開一點,走出來,他到了更好的地方⋯」等等;陪伴、傾聽、一杯熱茶,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有生死才會有遺族的產生,凋亡的感情、友情、機會,或許我們身邊也有親朋好友,甚至是自己,就正在為每天活下去的意義掙扎,春暉診所有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團隊,讓我們為你倒上一杯熱茶,一起為心中的傷痕、為這命運而活,更要為了今天、為了這一世、為了自己每一天的進步,好好的活下去。
2024.02.01
讓告別成為禮物(健行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在診所內會遇到一些大小朋友因為家人的離世陷入情緒低潮來就醫,有些小孩甚至還沒被告知親人過世的消息,身體跟心理卻因為感受得到家人的消失,而有很大的影響:失眠、食慾降低、做惡夢等等,通常遇到這種小病人,我都會很不捨而默默地把他們的藥都撥小小錠分好,希望他們可以早日獲得平靜。但是到底要怎麼面對死亡,如何陪伴家人或自己走完最後的日子,家庭如何安排臨終後事,如何與孩子解釋死亡等等,這本書有全新的見解。原來死亡跟臨終是可以被主動討論的,也可以選擇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無痛的、有尊嚴的走最後的路,主要照護者也應該被關心到,家族也會因此而更團結。至於小小孩的部分作者也很清楚的說明,不應該有年齡太小、等時間到了再提種種迷思,有些大人會因為怕自己說錯話,或想保護孩子而用隱晦的話語說明:「他離開了、他睡著了、他去很遠的地方旅遊了」,讓孩子總是擔心是不是因為自己不乖而被丟下了,導致更大的心理傷害;應該用清楚的語言,簡單的解釋,主動地且重複的跟孩子說明,如果自己來開口真的很困難,可以向外尋求協助。春暉診所專業醫師、心理師團隊會盡全力的協助您、協助您所愛的人,讓臨終的過程更有意義,也更溫柔。生死議題心理諮商:#龔毅珊心理師 #林詩敏心理師 #康韶珊心理師 #許文嘉心理師#張瓊方心理師 #陳昱齊心理師 #李芳儀心理師
2024.01.27
最了不起的東西(小天下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書中的小女孩是一個小小發明家,她總是嘗試發明新東西,但是今天的發明並不順利,她嘗試了各種方法、各種材料、各種組合,都還是沒辦法達到她腦中「最了不起的東西」藍圖,每一個她完成的試做品,都少了那麼一點完美,沒有人懂她的作品,也沒有人欣賞它們的美,她覺得那些試做品都是廢物。一整天下來,她的疲憊跟她的情緒都到達頂點了,在另一次重新組裝的過程中,她敲傷自己的手指,她疼痛、憤怒然後失望的大哭,她覺得她自己好沒用。她的好助理狗狗提議要去散步,一開始並沒什麼幫助,但是慢慢的,情緒緩下來了,心鬆開了,小女孩意外的發現,她之前試做的好幾個失敗品,都有它們獨一無二用途,她心情好多了,休息結束又再次重新創作,這次不一樣了!真的完成內心理想的作品,雖然還是有一點點小地方不如預期的完美,但是因為心情鬆開了,也沒關係了,還是一件最了不起的發明,是一個可以一起帶狗狗去散步的滑板車狗狗乘坐裝置!這個故事很有名,甚至被拍成動畫小短片,故事中我體會到的是,人生裡面真的不會有完美故事,但是我們要怎麼去面對自己這些不完美,就是智慧。在春暉診所裡看見一些孩子,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同儕相處的挫折、面對考試的壓力、感情的不如意,而有了很悲傷的想法因而就醫。除了藥物、專業諮商,一個受傷的心靈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家長們要如何擁抱這些情緒,陪著孩子去接受人生起伏十之八九,鼓勵孩子重拾自信,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讓孩子有勇氣去面對這些生命的挑戰,去了解過去的風風雨雨,驀然回首都是一番回味風景,沒有經過一番逆境淬煉,也不會造就更好的自己。
2023.12.15
112年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
蔡幸芳醫師參加112/11/12第256屆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與會內容探討腸病毒A71型、青少年兩性與自主權、疫苗突破與創新等,蔡幸芳院長收穫滿滿。
2024.01.03
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蔡幸芳醫師持續不斷提升自我,112/11/4-11/5參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之後與院內同仁分享學習心得,與時俱進。
2024.01.02
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如何出版社)
蔡幸芳醫師帶你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讓教養不再卡關作者是一位在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13年的幼教老師,加上帶自己的三個孩子成長的經驗,寫了這一本書分享教養的觀念與技巧,我覺得內容很實用且淺顯易懂,節錄一些內容,整理成為五大主題,分享給大家。Part 1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三階段:0-4歲的「無律期」,不懂規則、沒有價值判斷、沒有清楚的物權觀念,不用道德好壞來評價這個時期的孩子。6-8歲的「他律期」,開始會遵守外部的規定,容易非黑即白的判斷對錯,他們之所以遵守規則通常是「避罰服從取向」以及「相對功利取向」,認為只要不被懲罰的就是好的行為,只要能得到稱讚或利益的,就該去做。9歲後的「自律期」,開始發展抽象思考與邏輯能力,有比較好的推斷能力,加上口語能力大幅增加,親子衝突激增,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Part 2孩子的改變,從父母開始。唯有爸媽們願意踏出改變的那一步,孩子的行為才有可能開始改變。父母要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但不是放任;等待孩子的決定,不要急於介入;讓孩子勇於負責,而不責難他的失敗。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切莫忘記愛有界限,在包容中仍要有溫柔的堅持。唯有在紀律中,才能享受自由。以「不動怒的堅持」重複管教的原則。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中,會出現不同的敏感期,每個兒童都有一種內在衝動,指引他去做一些重要的動作。在敏感期學會調適自己,並習得特定的能力。大人的「不干涉」能幫助孩子獨立探索。分辨是孩子的敏感期或情緒化的表現,若是前者,請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探索;若是後者,請保持你的底線,同理情緒但不認同行為。父母要學習「跟隨孩子」,信任孩子的渴望以及具有發揮潛能的能力,用正向的信念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將會是獨立、自信、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孩子。服侍孩子、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反而是一種能力的剝奪,服侍孩子很容易抑制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孩子的愛,請用在適當的地方,我們要教導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父母要相信你的孩子有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本能,我們的工作只是陪伴和引導,真正看到孩子的特質與需要,幫助他走出自己的路、站上自己的舞台、享受屬於自己的成就。兒童將從生活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讓孩子學會「選擇」的能力。要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是需要大量的練習的,唯有不怕犯錯,我們的孩子才會擁有嘗試的勇氣。六歲到十二歲的小學階段正是發展出「勤勉進取」的時機,若在這階段沒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才能與生產力,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自卑」的危機。在學校如果A被B撞倒受傷,B除了道歉之外,我一定要求當A在休息冰敷時,B必須全程陪同,並引導他們如何關心受傷的孩子。絕對沒有B道個歉後就跑了這回事。Part 3當孩子受了委屈,放下心防的回家訴說時,是否能得到應有的傾聽同理,將是孩子能不能好好面對霸凌的關鍵。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讓你這麼難受的事」。安心感才是幫助被霸凌者走出陰霾的力量。孩子偏差行為的目標到底是什麼?1.引起注意;2.爭取權利;3.尋求報復;4.自暴自棄。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首先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而且有歸屬感的,試著找出孩子的負面行為是因為哪個目標,再找對策處理。Part 4許多作息不正常的孩子,專注力也會明顯偏低。尤其是睡不飽的孩子,不但容易分心恍神,更容易情緒不穩,常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或易怒、衝動。孩子的時間有限,留白也是很重要的安排,每週至少兩次規律的運動訓練是必需的。兒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應該是面對未來能力的培養。孩子能經由努力了解自己的極限、肯定自己的特質。我們無法預期孩子未來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挑戰,而我們能給他們的,就是藉由運動學到永不放棄的堅毅、同舟共濟的團隊合作,以及面對困境時,義無反顧、放手一搏的勇氣吧!Part 5說故事給孩子聽,不用過於誇張,如何讓孩子邁向獨立閱讀的路,才是最重要的用意。陪伴孩子寫功課時,給予階段性的目標,幫孩子切割功課量,讓孩子有階段性任務達標的感覺。讓孩子習慣所有問題累積到最後一起詢問。從容陪伴孩子寫功課的秘訣:從簡單的功課開始,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專注力不好的孩子則趁著一開始專注力尚好時先完成他最討厭的功課。1.必要時使用工具協助(例如計時器),適當的休息;2.環境的準備,獨立的空間、乾淨的桌面、安靜的環境、完備的用具、手足隔開;3.盡量不要邊寫邊擦掉;4.在衝突最高峰時,記得深深吸口氣,心平氣和找到原因,並幫忙降低一些難度;5.當他分心時,幫助他重上軌道,比如協助他坐好、拿好筆、擺好作業;6.若即若離,保持在視線範圍內慢慢放手。該如何告知孩子要帶他去評估或上課?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覺得有時候你寫功課總是沒辦法專心,很多事情時,就算你已經很努力,但好像還是很困難、很容易放棄,媽媽也忍不住生氣。所以媽媽想帶你去認識一個醫生,他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跟媽媽,我們一起去試看看好嗎?」。
2024.01.11
你的孩子不奇怪(時報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來了春暉診所工作後,我見到了心理治療、早療的魔法,一個可能在尖叫、攻擊櫃檯人員、嘶聲裂肺哭的孩子,上完課後可以乖乖的跟媽媽一起下樓梯,看著所有人揮手說拜拜,「看著所有人」這就是一件對於特殊孩童中非常難得的事情,到底教室裡面有什麼,我去偷偷看了一下,溫暖的木頭地板、可愛的矮小桌椅、微笑等待中的治療師、數樣遊戲教具,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到底魔法在哪裡?在「你的孩子不奇怪」中,愛生氣不奇怪、愛哭不奇怪、分心不奇怪、交不到朋友不奇怪、成績不好不奇怪,到底誰奇怪!?家長才奇怪!書裡面分了以上幾個大標題,用心理師的專業剖析,告訴家長,為什麼孩子會愛生氣、會愛哭或愛分心;我覺得這本書值得讓家長不斷反覆咀嚼的地方是,他除了告訴你事件的解決方法,他更著重於教導我們與家長在心態上該如何面對各種事件的小朋友,不論孩子什麼年齡層都可以拿出來再次品一品,會有不同的想法。我最喜歡作者引導我們的表格:事件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想對我的影響找出正向的證據證明事情其實沒有這麼糟。情緒一向是孩子很難理解的一環,要怎麼引導他們了解「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我怎麼了?」、「我為什麼會這樣?」、「我要怎麼轉化自己的情緒?」。很多專家都建議:可以先從情緒的因果開始練習。因為是陪伴著孩子一起討論、一起練習「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這些行為對我有什麼影響?」、「有好的影響嗎?那有壞的影響嗎?」、「我要怎麼做才會對自己有比較正向的影響?」、「那爸爸媽媽陪著我一起面對,會不會比較好?」。很多問題都必須要家長和孩子溝通後有共識,制定一套逐步改善的方法,並要定期檢討調整目標,如果孩子能夠明白「這樣做對自己會有比較正向的影響」、「爸爸媽媽是真的在對我好」、「他們陪著我一起做」,我相信孩子一定是會很快樂的。
2024.01.11
Hello Jimmy 哈囉 傑米!(Clarion Books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送給曾經感到失落、曾經懷疑自己沒有人愛的孩子Jack去爸爸家住的時候,爸爸的家總是很安靜,他們有時候會聊天,有時候不會,Jack有時候會想:爸爸會不會孤單呢?因為Jack很能體會孤單滋味是什麼有一天爸爸從外面帶回來一隻鸚鵡,這隻鸚鵡叫做Jimmy,Jimmy好聰明,會說話、會走路、會逗爸爸笑,甚至會洗碗盤,爸爸好喜歡Jimmy,大家都愛Jimmy,但是Jack不喜歡。有一天夜裡,Jack覺得Jimmy撲簌撲簌的羽毛聲好吵,他打開了窗戶,讓Jimmy飛出去⋯隔天早上,下著雨,爸爸還在睡,Jack就出門去找Jimmy,怎麼找都找不到,Jack失望的一個人坐在公園裡淋雨,竟然看到爸爸撐著傘迎面走來!Jack看到爸爸趕緊說:「爸爸,我找不到Jimmy,他飛走了」爸爸說:「我不是在找Jimmy,我是來找Jack的」這本繪本我很喜歡,也讀得很心疼,伴隨著現代離婚率越來越高,或是雙親忙於工作,鮮少時間陪伴孩子,這個故事很「現代」,因為故事裡沒有母親的角色,Jack偶爾才會去住爸爸家,跟爸爸也沒什麼話聊,他們看似沒什麼共鳴,卻十分類似,臉上都沒有什麼過多的表情,個性一樣的簡單、木訥、脆弱、細膩又溫柔。我相信爸爸也是一片好意,想要增加一點親子之間的感情,所以帶了一隻鸚鵡回家,但是在Jack的心中,卻被不安、比較、落寞給佔據了,他覺得爸爸比較喜歡鸚鵡,不喜歡自己。書裡面的鸚鵡都畫得跟Jack差不多大,其實是把Jack畫小了,在不確定父親有沒有愛自己的時候,Jack覺得自己好渺小。Jack晚上睡覺覺得鸚鵡的羽毛聲好吵,作者在Jack的房間畫滿了鸚鵡,我相信其實吵的不是羽毛聲,而是Jack心中的不安已經到達了沸騰。鸚鵡飛走了,Jack獲得了一絲的放鬆,但是又頂著很大的罪惡感,一大清早就頂著雨出門找鸚鵡,後來爸爸出門,告訴Jack:「我是來找你的!不是找鸚鵡」兩個人才擁抱落幕。之後Jack一樣偶爾去爸爸家,一樣有時有話聊有時沒話聊,但是不同的是,爸爸找了更多屬於他們兩個人的事情一起執行,一起做披薩,一起踏青,一起露營,他們的感情更好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開心,為了增進彼此感情,比較負面的講法就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讓孩子有事做不要吵自己,常常藉用各種科技產品來滿足孩子,但是這只能治一時,不能解一世。長遠來看,不用外力的介入,就你跟孩子,做一些你們一起都很開心的事,去公園運動,去公園玩車車,去踏踏草地玩球,就是最棒最讓孩子暖心的回憶。
2024.01.02
Jeremy worried about the wind-擔心風的傑米(NOSY CROW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送給孩子心裡愛擔心的JeremyJeremy是一個很容易擔心的小男孩,他擔心太脆的餅乾、會蛀掉鞋子的蟲蟲、逃跑的恐龍、卡住的拉鍊,還有發黑的香蕉、鬆掉的鞋帶,甚至因為過於擔心鞋帶,把鞋帶全部拆下來⋯但是其中,他最最最擔心的是:風後來他認識了Maggie,Maggie真的就是一個樂天派,她什麼都不擔心,她連鞋帶都沒有綁好,一點都不擔心會跌倒!她常常告訴Jeremy:事情能有多糟呢?兩人成為最好的朋友。有一天,刮著很強的風,Maggie很想出去玩,這當然是不宜出門的了啊!但是Jeremy為了保護Maggie就一起出門了,沒想到!Jeremy被狂風捲走了!也開啟了他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等他從旅途中歸來,他興奮的跟Maggie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他再也不這麼擔心了,他甚至很想再去探險一次,因為:事情能有多糟呢!我相信很多小孩都有自己比較敏感、擔心、沒把握的部分,也就是每個小孩心裡都有一個Jeremy,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友情提升了Jeremy的勇氣,當你有勇氣了,真的看事情的角度都會不同以往。我也覺得Jeremy是一個很棒的小孩,他雖然愛擔心,但是他很正面,當他被風吹走的時候,他所見所聞,他是用一個全新包容的心去看這個世界,所以繪本裡面,描述在他被風吹走的視野,是完全用圖畫描述的,沒有任何一個文字,一直等到他回到Maggie旁邊,他才開始說話,我想在那樣願意以歸零讚嘆的心看未知世界的Jeremy當下一定是感動到說不出話來的,小朋友在聽這本繪本的時候,透由圖片能夠很深的在故事裡被觸動。身為家長的讀者,我會鼓勵孩子心裡面的Jeremy要勇敢,多多跟其他同儕相處,陪伴他要用正面的心去看看這個世界,反正:事情能有多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