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10.08
個案肯定我們的話
113/10/7今天門診有一位個案在診間訴說著對我們的感謝,並帶來她親手製作的大象吊飾要送給我們。個案表示來看診之後心情和思緒逐漸穩定下來,她才能安心、專注地做她喜歡的手作,在做手作時心情更加安定,很謝謝春暉診所蔡醫師對她的幫忙。對於個案的肯定,我們感到很感動、揪心,這樣的肯定讓我們更加確定自己是在努力做對的事情。祝福每一位病患未來都能平安順遂!
2024.07.17
謝謝你們的肯定
這次門診小千(化名)媽媽說自從搬到高雄後,試著找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看診,但終究還是喜歡在台南春暉的感覺,不管是服務品質還是藥物的效果,都讓她們可以很放心。媽媽考量很久,還是想回來這熟悉的地方,雖然每次騎車往返都需要花1-2小時的車程,但見到小千從小到大熟悉的面孔,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開心。聽到小千媽媽講述的過程,一股暖意湧上我們的心頭,謝謝媽媽妳的肯定,讓春暉能像避風港一樣陪伴著妳們。春暉也常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個案,這段路程雖然看似遙遠,卻也默默地維繫著彼此。路上車多,還是要多留意路況喔!祝福妳們一切平安!小如(化名)走進診間後,講著講著眼淚不聽使喚的滾落下來,再多的面紙始終止不住她內心的痛苦與難過。看著她滾滾而下的淚水,蔡醫師問到:「我能夠坐在妳旁邊陪著妳嗎?」,她像個小女孩般多麼需要被支撐著,醫師拍拍她的肩膀,傾聽她說著內心的話語。下次回診時,她告訴醫師:「謝謝妳!上次讓我感到很安心,好像有股力量在支撐著我,讓我不再那麼害怕了」。看著她的眼神,也許是生活上找到了目標,或許是上次醫師安慰的舉動給了她一點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也可能是藥物對她有點幫忙,不管如何,她漸漸好起來了。感謝小如妳的話語,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情。祝福妳越走越順,越走越有力量!
2024.06.11
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
蔡幸芳醫師113年6月8日我到台北參加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讀書會,我參與這個讀書會已有17年,每三個月就會有一組學員(四位醫師)報告一個主題,能跟著這一群認真的醫師們及宋維村教授學習,是我很感恩的人生經歷。這一次是由我和另外三位醫師報告,有關於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的議題。我開業後的這13年跟著衛福部台南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及成大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的團隊學習,收穫良多,也在臨床工作中更加注意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的睡眠狀況,睡眠問題真的影響孩子很大。擷取報告重點跟大家分享。我報告的那一位高中個案,希望考上某個科系,覺得別人都很厲害,自己很糟糕,回家後壓榨自己不停地讀書,心情很焦慮,每天只睡3-4個小時,吃東西會胃痛、嚴重脹氣、打嗝、想吐,不敢吃也不想吃東西,體重減輕,體重從48公斤減到34公斤,低心跳(30-40+下/分鐘)、身體水腫有腹水,容易喘,沒有月經,因為心臟科醫師建議需要裝心臟節律器,個案及家長不能接受,因而轉介至我的門診。這個個案嚴重睡眠不足合併很多身心症狀。建議睡眠的時間,在1-3歲的孩子是11-14個小時,在3-6歲的孩子是10-13個小時,國小的孩子是9-11個小時,國中、高中生是8-10個小時,成年人是7-9個小時,很多人都睡眠不足,因而在假日時需要補眠。有研究顯示15-18歲青少年,歐洲學生每天睡眠約為8.3小時(假日10小時),美國學生約為7.5小時(假日9.5小時),亞洲學生最短,大約為6.7小時(假日8.8小時)。韓國學生自我報告每天睡眠時間約為5.5-6.5個小時。在台灣某些區域的研究,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大部分都小於7個小時,且有三成的學生出現白天嗜睡的狀況。當夜間睡眠時間短於8個小時時,警覺性和學業成績就會受到損害,這種損害會影響正常發育和生活品質。慢性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事故以及情緒和行為問題。臨床上越來越常遇到幼稚園或2-3歲的小孩晚上11-12點才去睡覺,早上7點多就要起床,這樣也才只有睡7-8個小時,因為分心、過動、情緒、行為問題而被帶來就診的。建議家長要想辦法先讓孩子早一點睡覺、睡飽一點啊。在睡眠不足的臨床治療建議,第一步是行為治療與衛教家長。因為目前還沒有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證實在兒童青少年是有效、安全的治療藥物,所以沒有很建議藥物治療。在國外有一些關於褪黑激素的研究,褪黑激素對於某些睡眠障礙會有改善,但因為在台灣衛生福利部還未核可褪黑激素是藥品或食品,所以在台灣是不能夠買賣的,民眾通常是從國外買回來或在網路上購買,但品質就無法保證。服用方法(劑量、時間)、副作用、後遺症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更明確。最近台灣衛生福利部有核可一個褪黑激素的藥品(Somn Well XR 2mg),限用在55歲以上。只想靠著服用安眠藥來改善睡眠障礙,這只是暫時之計,還是要改變想法、訓練心性、調整生活作息及壓力調適,包括看重睡眠,給予足夠的睡眠時間,增加運動量與放鬆練習,這才是長久健康之計。
2024.05.09
光華高中演講
感謝光華高中於113/5/8邀請蔡幸芳醫師對輔導老師們演講,淺談自律神經失調及改善方式。現代人壓力都很大,老師、學生、家長都有各自的壓力,多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態,學習如何放鬆、照顧自己,才能改善壓力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服藥只是一部分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創造恆定的身心狀態。
2024.05.08
你有專注力的困擾嗎 ?
「老師說孩子在上課時經常與同學聊天、回答總是不舉手發言、會直接插嘴打斷老師或其他同學、在座位上扭來扭去,甚至直接離開座位。我們是有發現他沒辦法好好坐下來寫作業,而且會忘記帶東西,都要我們提前幫他準備好,房間也不整齊,外出都會跑來跑去、爬上爬下,但也覺得這個年紀的小孩本來就比較活潑頑皮,不是嗎?」「我們發現孩子容易恍神,感覺跟他說話都沒有在聽,寫作業都要寫到好晚,明明幫他複習過了但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也不知道他到底懂不懂,但他很乖也很安靜,老師也沒有反應在學校有什麼狀況,也都不會影響別人」「我在工作的時候滿容易有挫折的,覺得其他人都能在時間內完成,但我好像都做不完,不太會規劃時間,而且主管交代的東西有時會忘記或遲交,平常也會出了門才發現忘記帶東西又折返,小時候是有被大人說活潑好動、愛講話,但長大就有改善了」以上是你或孩子目前面臨的狀況嗎?你可知道,不是只有過動、衝動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分為三種型態: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以及混合型,單純注意力不足(分心恍神)的問題因為不影響他人而不容易被發現。醫師在評估時,除了藉由詢問主要照顧者及個案相關的臨床症狀,並透過老師填寫相關的量表來了解老師在學校、安親班對個案的觀察之外,還可以透過較為客觀量化的電腦化注意力檢測及心理師在測驗過程的觀察,做正確的診斷。本院提供客觀量化的「克氏注意力測驗(CPT)」和「高登診斷系統(GDS)」兩種電腦化注意力檢測工具,直接從受測者的生理角度評估「持續性注意力、警覺度、衝動控制、分心程度」,主要檢測視覺注意力,CPT也有額外測聽覺注意力的測驗(CATA),年齡從四歲到成人皆可檢測。由心理師協助講解測驗流程,並從旁觀察,後續心理師將提供正式報告,並於門診時由醫師與您討論報告內容、診斷及後續治療方向。
2024.03.29
睡眠幫助排除大腦廢物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的《科學》期刊論文中提到,透過腦影像技術證實了睡眠中大腦排除廢物的過程 。上圖顯示紅色部分為血液,藍色部分為腦脊髓液,睡眠時大腦血流下降,導致足夠多的腦脊髓液大量流動, 腦脊髓液流入並貫穿大腦,以填補缺失血液的空隙,而血液會週期性地大量注入大腦,每當血液大量注入,腦脊髓液就趁機進入清除毒素,比如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參考資料來源:健康遠見-睡著後,大腦都在幹嘛?
2024.02.14
「星星的孩子-自閉症」
蔡幸芳醫師最近我和一位心理師共同處理一位七歲多中度自閉症合併智能不足的小孩,她幾乎沒有口語、會突然暴怒而有自傷(咬自己的手、撞頭)、傷人行為(踢桌子、櫃子、別人、柏油路、咬人等等),她的手腳到處是傷口、瘀青,案父母對她很無能為力才帶來就診,除了趕快加上藥物治療之外,也開始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商課及親職教養的諮詢,上第一堂心理諮商課時哭喊一整節課,也將裝潢的牆壁踢破一個洞,後續個案逐漸改善,最近這次上課個案可以配合上完50分鐘不哭鬧,但一下課突然不明原因的暴怒、出現自傷行為(躺地、頭撞地、亂踢),在心理師、醫師、護理師、母親的合力壓制過程中,我們都被個案咬傷。事後思考該如何協助這個個案及案家,目前案母自己一個人照顧個案,案母真的是需要一些社會資源、人力的幫忙,也需要讓案母知道發生這種狀況時她可以怎麼保護及制止個案的行為加上怎樣安撫個案的情緒,逐漸學會猜到、看懂個案的需要,這些真的都很不容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星星的孩子」及主角坦普.葛蘭汀參加自閉症大會的紀錄片,主角就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她的媽媽願意接納、陪伴著她長大,相信她不比別人差,只是與眾不同,後來發現她有一些特別的能力,她能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她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媽媽讓她學習自力更生,主角說媽媽教她有禮儀、規矩,這些很重要,這些幫助她融入社會。她提到她需要被擁抱的感覺,擁抱的感覺讓她平靜下來,但人的擁抱會帶給她不安,所以她自己製造了一台機器可以給她擁抱的感覺。她對於聲音、顏色都很敏感,過度敏感並不好,會引起過度的焦慮反應。
2024.01.17
常聽到人家說「自律神經失調」,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呢?
要知道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前,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自律神經」!所謂的自律神經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不受自我意志操控、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油門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煞車系統)所構成,負責掌管體溫、排汗、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腸胃)、泌尿系統…等。舉例來說: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交感神經(油門系統)會讓我們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抑制消化系統,使人變得焦慮緊張起來。反之,當我們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時,副交感神經(煞車系統)會讓我們瞳孔縮小、心跳變慢、呼吸減緩、血壓降低、促進消化系統,使人變得放鬆平靜。*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自律神經為什麼會失調呢?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工作量不斷的增加、工作時間不斷的延長、生活壓力大、休息時間越來越少、人際關係日漸緊張,人體的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而副交感神經過度抑制,很容易就會造成「油門」與「煞車」失衡的情況,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所以當身體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時,就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有哪些?胸悶、心悸、呼吸不順、肩頸酸痛、頭暈、頭痛、耳鳴、腹痛、腹脹、便秘、失眠、多夢、早醒、焦慮、煩躁、易怒、沮喪、記憶力不佳等等。想了解自身的自律神經狀態,可以藉由儀器檢測心跳變異率(HRV),確認目前自律神經的健康狀況、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數值,以及平衡狀態喔 ! 本院備有精密儀器可提供相關檢測~自律神經失調該怎麼辦?要吃藥治療嗎?除了吃藥還可以怎麼改善呢?不了解這個病症的人往往認為自律神經失調只能一輩子吃藥,而且是不會痊癒的。其實提供藥物最主要的目的,只是幫助提供病患一個緩衝、緩解期,讓正處於極度身心不適的病患,能先藉由藥物,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當症狀逐漸改善,醫師會評估並逐漸減少藥物劑量。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藉由以下方式改善:1. 建立規律的運動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散步、登山、游泳、騎腳踏車等,有助於自律神經調節,還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改善失眠喔。2. 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 避免使用咖啡因、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有助於減少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3. 腹式呼吸練習腹式呼吸可以增強副交感神經功能,達到情緒放鬆、安定的效果。以下教你如何練習腹式呼吸(1)吸氣3-4秒並感受到腹部逐漸向外鼓起。(2)閉氣1-2秒。(3)吐氣6-8秒感受到腹部逐漸向內縮。*練習小秘訣:吸氣及吐氣時不要急躁,緩慢放鬆,專注在調節呼吸上喔~**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讓你生病的原因是什麼,尋求適當的減壓方式以及專業的醫療團隊,你也可以輕鬆過生活*☛ 蔡幸芳醫師-「自律神經失調」演講-台南文化中心
2024.01.03
你看見的這個笑,是淚灌溉出來的
張瓊方諮商心理師我今天開車的時候,一邊歪頭一邊想著我要怎麼用很簡單的話,讓我的讀者知道什麼是「創傷」呢?我想了一個比喻。如果我們的眼球是白色的水餃皮包著一顆玻璃彈珠,有創傷經驗的人,他的玻璃彈珠中間會有一個長長的裂痕,也因為這樣子,他看出去的所有的東西都會有裂痕。這就好像你在看電視一樣,如果你的眼睛是好的,你看到的電視也會是原音、原畫面,如果你的眼睛中間有一條裂縫,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你總是會看到一條裂縫在電視的中間,你不是故意的,就是真的看不到。想想,如果一直看不到電視的原音原畫面,不管看什麼總是看得到那個裂縫,情緒應該也會很不舒服吧?創傷就是這樣,即便我們給他很好的環境、很溫暖的話語,他曾經受過的傷,會讓他無法辨識什麼是原始的訊息跟圖像,好的訊息跟溫暖的環境,對受過創傷的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個又一個充滿裂痕的畫面,心裡也會滿是憂鬱。那要怎麼讓這個裂痕可以被填補起來呢?我們需要一個成熟穩定的大人陪著曾經受傷的他一起哭,陪著他一起談。因為眼淚是珍珠。對於受過傷的人來說,眼淚可以洗去傷口上的髒污,並且,在眼淚裡的小珍珠,會慢慢地把傷口黏起來,慢慢地,他們就可以看見沒有裂縫的彩虹,慢慢地,他們就可以笑了。創傷的治療,可以使用藥物的介入,同時,需要有人陪你一起,慢慢的把眼睛裡的縫縫,用眼淚補起來。
2024.01.03
「我要說的話,你聽得懂嗎?」從Bowen家庭系統理論看親子互動
康韶珊諮商心理師「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理我,無論我怎麼敲門都不開門,多說話就嫌我煩」這是諮詢時家長經常提出的問題。「每次我說不到半句,就被打斷,不是叫我去讀書,不然就是罵我玩電玩,我只好關門不理會」這也是孩子在諮商室中經常抱怨的。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親子間對於彼此都有抱怨,但卻又一直重複無用的互動模式?或許我們可以從Bowen家庭理論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Bowen認為家庭是同一個情緒單位,當家庭成員遭受壓力並感受到焦慮時,此焦慮情緒就會在家庭中流動,讓家庭關係失衡,直到焦慮情緒被處理,家庭關係才能重新恢復平衡。所以,當孩子拖延電玩時間,父母焦慮升高且語調開始高昂,為了控制焦慮,父母或許會採取大聲喝斥或利益交換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同樣地,孩子也可能採取閉門不理或戴耳機的方式迴避親子衝突的發生。這些策略在一開始或許很管用,能立即降低焦慮,但長期下來卻讓人躲在固有的模式中,無法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Bowen觀察人們在關係衝突中,為了因應焦慮,會有以下四種處理焦慮的關係模式:衝突模式:在親子衝突當下,傾向互相責怪,雙方互不相讓,將問題歸咎他人,看不清楚自己。此時,若父母能在衝突中穩定情緒,避免被孩子撩起情緒陷入對錯之爭,以開放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向孩子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而非認為孩子理應知道,如此孩子便能降低防衛,願意開放地與父母溝通。疏離模式:一追一逃,一方急著想解決問題,但另一方卻逃得更遠。追的那方可能採取更激烈的方式,但卻讓逃避一方更加疏離。此時,若追的人(父母)能放下緊繃情緒,減少過度探問與控制,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孩子逃離的行為將會逐漸減少,便有機會逐漸拉近親子距離。情緒切割:若關係疏離一直無法獲得調整,那麼將會走向情緒切割,在內心切斷與家庭的連結,選擇離家或是閉門不語。為了避免關係走向切割,建議父母可思考在衝突中做了些什麼?是否將孩子推得更遠?還是在孩子主動溝通時,因害怕衝突而切斷與孩子的連結。相信若父母能在衝突中忍住內在焦慮,仍設法與孩子保持連結,便有機會能重新修復親子關係。高低功能互惠關係:若功能高的一方(父母)在長期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忽略孩子已長大且具備一定能力,仍將孩子視為被照顧呵護的對象,父母就會不小心過度「代勞」,讓孩子逐漸失能,凡事依賴父母幫他們做決定,失去為自己負責任的能力。為了停止此不適宜的互動模式,建議父母停止過度承擔責任,在無危害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適度放手讓孩子學習思考行為後果與為自己做決定,而非太快幫忙孩子、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讓孩子將責任歸咎於父母,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有機會真正成長,為自己負責。不知道你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是那一種呢?雖然了解關係模式不一定能立即改變孩子的行為,但卻能提供一個互動的觀點,讓我們檢視親子關係中是否存在早已不適宜的互動模式,進而在衝突當下,調整回應方式。就如同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改變,那家庭其他成員也會產生改變,若我們能儘早發現並調整不合宜的關係模式,相信孩子也會隨之改變,不會出現「你追我跑」或是「我說的話你怎麼都聽不懂」的窘境。
2024.01.03
思考陷阱的覺察
龔毅珊臨床心理師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著名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清楚說明了生而為人的重要特性,因為我們能夠獨立思考,能將想像與推論化為實際行動,進而締造許多燦爛文明與科技,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世界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如同雙面刃一般,思考不僅帶來創造或正面意義,同時也會帶來毀滅或負面意義,以日常隨時可見的情景為例,觀察在超商排隊等候結帳的顧客,你可以看見有人悠哉好奇張望,有人低頭滑著手機,有人臉上表情焦急如焚,還有人甚至會口出惡言指責店員或前面顧客動作太慢;不同人在面對排隊這件事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答案就在於他們當下對排隊有著不一樣的思維。而這也是有名的心理學家Albert Ellis(1913-2007)所要提醒人們的重要觀念,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在西元一世紀的一段話:「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困擾」。人其實深具潛力,可以發展對自己有利且健康的想法,但也可能固執地持有自我破壞的念頭。我們的想法會自然地、習慣地湧出,牽動了情緒的生成,進而影響行為反應。若我們能學習多運用合理且彈性的思考,就不可能產生極端困擾自我感受的結果,自然能夠保持身心平衡及健康。人有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天生傾向,但常因扭曲思考的傾向,以及學來的自我挫敗模式,而妨礙了成長。為了避免掉入不理性/不合理思考的漩渦,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一些常見的思考陷阱:我在乎的人一定要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表現愛我及讚許我。我必須有專長或表現得很好,否則我沒有價值。傷害我的人是不好的人,應該受到責備、詛咒,至少要受到懲罰。當事實不符合我的期望時,人生是糟糕的。我的世界一定不能有壓力,因為我不能應付,我無法控制我的情緒。如果事情有危險的可能,我就要焦慮得不得了。對於麻煩的事情,如果我不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法,我就著急得要死。逃避人生的壓力,比起訓練自己去面對壓力來得容易多了。我的過去經驗影響著我,而我到今日仍需要受它影響。如果我不去接受太多責任,輕鬆的生活,我才會比較快樂。上述不理性/不合理思考內容的共通性質,來自於「要求」這個世界「應該」、「最好」,以及「必須」要如何如何…。反之,理性/合理的思考內容則是符合實際經驗的驗證,或是透過可驗證陳述的邏輯推理而成。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開始練習合理的思考,可以上網搜尋「認知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專長的心理師來助你一臂之力喔!願所有人都不再掉入思考的陷阱,讓我們活用思考的力量,活出更有感、更美好的人生吧!
2024.01.03
臨床心理師於兒童發展療育的角色
陳昱齊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是在探討「大腦-心智-行為」間的關係。基於這樣的專業知能,在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臨床心理師會為孩子進行智能、注意力、活動量、人際互動、情緒發展、親職技巧的評估、提供建議、提供療育服務。我們與您一樣,相當關注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適齡。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或許您需要一些協助,讓孩子可以在有學理支持下,與臨床心理師合作,逐步習得方法,引導孩子學習與進步。這份說明,是為了方便您能快速了解,臨床心理師在兒童療育的角色、如何接受療育服務,並在文末附有課程報名簡介與聯絡資訊。簡介常見的心理療育項目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自閉症」這個診斷,常讓家長相當緊張。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過去社會對這群孩子的關注,多聚焦在整體發展「明顯遲緩」。事實上,很多名詞都在指稱這一類別的診斷,如:「亞斯伯格」、「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星兒」…等等。這群孩子,在人際互動能力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例如:有些孩子喜歡一個人獨自遊戲;有些喜歡互動,但較難加入別人;有些可以與同儕遊戲,但較難融入、持續互動。當孩子持續需要協助才能融入群體時,或許您與孩子可以前來學習如何陪伴孩子發展出適齡的人際能力。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人際互動親子成長團體。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般來說,只要孩子能夠專心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練習如何變得「更專注」。然而,完成生活任務,常是具有「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特徵孩子的日常困難。特別是衝動性較高的孩子,容易因各種緣故而生氣、挫折,讓家長在居家教育上面臨相當大的挑戰。這群孩子,容易有學習、人際、配合規範的困難,或許因分心而忘記、因等不及而衝撞、因無心而拍打、因生氣而怪罪他人。當孩子在持續的提醒、引導下,仍難完成生活任務,或許您與孩子可以前來學習如何陪伴孩子發展出適齡的專注、自我管理技巧。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注意力及行為管理成長團體。智能發展在療育介入時,智能發展應做為孩子能力的基準線。透過智能評估,我們可以瞭解與同齡平均相比,孩子整體能力的分佈與排名。必須強調的是,影響智能發展的原因很多,且評估僅能反映「評估當日」的表現,當您知道孩子的智商分數時,請務必與臨床心理師討論該分數的意義與參考價值。當孩子有明顯的智能發展落後時,會建議孩子接受較密集的療育介入,並積極與參與療育的專業人員討論教學目標。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發展遲緩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初拿到診斷/疑似診斷的家長,或許對該名詞相當陌生。事實上,這項診斷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邀請家長積極地關注孩子的發展、給予多元的刺激。臨床心理師的專業知能,除了在評估階段提供心理衡鑑外,也具備教學、促發學習、發展學習策略的能力。如果您的孩子具備發展遲緩特徵,誠摯邀請您尋找臨床心理師,與您一同了解孩子的發展概況、心理衡鑑報告/綜合報告書的意涵,並與您討論促進發展的積極介入方式。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壓力與情緒議題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都會經歷到不同程度的環境挑戰;同樣地,家長也會面臨親職技巧、伴侶溝通的挑戰。若您(們)或孩子具有任何適應困難、溝通困難,歡迎您來門診安排評估,與臨床心理師諮詢後續的療育方向。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配合規則難以配合規則的孩子,很少有單一的理由能夠解釋。或許孩子正經歷說不出口的壓力、人際困擾,或是較難在環境中找到配合規則的動機…都有可能。若孩子持續有配合規則的困難,強烈建議您與臨床心理師諮詢、討論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並一同合作,培養孩子的規則配合度。服務項目:個別心理治療。其他項目:完整的心理衡鑑,是有效治療的最佳途徑有時為了要讓孩子能夠進步,焦急的家長會希望孩子能盡早接受療育,為了孩子的發展,這是非常積極的處置方式。然而,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氣質、能力、生活場域之前,我們較難確認孩子實際有困難的領域及當前的能力水準。因此,當您感到孩子的發展有需要協助的地方,仍建議您優先完成發展評估、心理衡鑑,讓我們與您能更客觀、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當前發展,並可擬定符合孩子能力的治療計劃。報名資訊當孩子具有診斷性的特徵,雖然很擔心,但請您放心,在完整評估孩子的整體能力後,我們會與您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以及可於家中練習的親職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