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分享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下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本書還有下集,我真的超級推薦,孩子跟家長都應該閱讀過,下集除了介紹未來的AI與生活和工作融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模式等等。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最後一章節:學習跟上學到底是為了什麼?學習分為義務教育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自己自動自發的學習個人興趣及工作上需要的知識,而去學校的義務教育則是為了打好未來出社會的基礎,拓展將來選擇的機會,有時候在學校努力學習也會帶來自信,例如:「可以解開解不開的問題」,「有辦法交朋友了,朋友也很高興」,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功體驗。如果正在看這本書的你,就是拒絕上學的小孩或是家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讓拒學的小孩一個人躲在家裡,可以安排一點事情來做,像是去興趣相投的人聚集的地方,或是去專門給拒絕上學的人唸的自由學校。只要試著踏出一步,心情都會放鬆許多,但是也請不用著急,也不用垂頭喪氣,就按照自己的步調往前邁進吧!
2024.06.11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上篇(采實文化)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這是一本日本作家畫的書,主角隼人中學二年級時因為無法應付學校壓力而拒學在家,媽媽為了他,幫他轉學,到鄉下工作,重新開始,隼人慢慢重新步回學習的軌道上,但是對於未來的方向還是很迷惘,小優阿姨畫了一本書想告訴他,學習與工作和生活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生活就是在大家互相幫助下建構而成的,所以自己也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為社會貢獻,也不用抱持著「我幫不上任何的忙」這種不安的想法,只要想清楚自己的將來,都能找到自己容身之處。書裡面還有用簡單的圖表告訴我們:人的一生要花多少錢,為了生存下去就必須得工作,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興趣可以當工作嗎?工作跟喜歡的事無關或有關係嗎?要怎麼從擅長的事物中找到工作方向?書裡面也寫的好清楚。最近是畢業季,有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因為對未來徬徨而就診,在候診的時候可以翻翻這本書,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不論你目前的工作是否能與你的喜好連結,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些過程都是我們人生更豐富的養分,一定可以把生命過的多彩多姿的!
2024.05.14
空橋上的少年(心靈工坊出版社)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一位懼學的少年朋程,一位在成為主治醫師前夕離職的醫師伯鑫,他們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房相遇了。兩個人都因為恐懼未來而迷失方向,不斷找尋生命的出口。朋程因為只要踏進校門就會心中產生畏懼及身體出現不適,加上跟父母起了很大的衝突而住進精神病房,他說不上來自己在害怕什麼,但他就是怕,伯鑫醫師沒有引導他一定要回學校,反而讓朋程對自我有更深的省思,看著出入青少年日間病房來來去的同學,在病房的最後一年,朋程去考了學測、申請了大學。在病房的畢業典禮,也就是在病房的最後一天,朋程上台致詞,說了一段很令人感動的話:「我一直問我自己:我有想要回學校嗎?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只是在逃,諷刺的是我自己也這麼覺得,但是,如果沒辦法好好擁抱恐懼,怎麼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呢?現在我知道了:我想要去學校。我想現在的我值得真正的快樂」。春暉診所也有懼學的個案,面對懼學的個案,除了跟醫師討論用藥,與心理師諮商如何協助孩子之外,家裡的環境也是一個關鍵,如果讓懼學的孩子手上有3C、在家過得很舒適,那他是永遠不可能自我省思、下定決心為自己負責、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2024.05.14
牽手就不放手(時報出版)
吳文翠藥師/蔡幸芳醫師 這本書是王素梅小姐與陳良基先生一起完成的。王素梅小姐罹患了重度憂鬱症,在生病前她的能力很強,對別人很好,總是委屈自己,當憂鬱症悄悄來報到時,沒有人察覺,大家只覺得她的話好像變少了,素梅的身心狀況變得越來越差,對於工作沒有頭緒、沒有動力,平常30分鐘能煮一桌好菜,現在炒一盤菜要一個小時,而且非常難吃,彈琴彈不了,說話說不了,喜歡的合唱團也唱不了了,總覺得自己好累好累,但是睡不著,她一直跟先生說「我好難受」,但是先生也沒辦法幫她解決什麼,一直到有一天她決定從16樓跳下去,正當她懸吊在圍欄外緊抓著欄杆之時,先生回來了,他趕緊抓住太太的雙手,並打了求救電話。後來素梅小姐開始住院接受治療,電療治療、服用抗憂鬱劑、安眠藥,先生把工作暫停,全力陪伴生病的太太,早上起床先幫太太熱ㄧ杯雞湯,帶著她禮佛,一起運動,帶著她去旅行,找親友拜訪,找出目前她還喜歡的球類運動,雖然太太還是表情木然、絲毫沒有一絲笑容,但是良基先生並沒有放棄。醫生建議他們開始做心理諮商,心理師一開始並沒有詢問她在煩惱什麼,而是聊聊她的家庭背景跟成長的過程,心理師很能夠同理素梅的處境,不知不覺中,沈默的素梅開口說了好多話,原本覺得不足掛齒,或說出來會傷了和氣而隱忍的話都說了出來,三個月後,心理輕鬆多了。素梅體會到人生就是一趟旅程,背著重重的行囊前行,以前覺得把行李攤開來給別人看很害羞,但殊不知,行李太重了讓自己跌倒了,這時候要懂得向外求助,把不需要的東西丟掉,需要的東西擦乾淨再放回去。或許你也深陷憂鬱的泥沼中,覺得常常有負面的想法,覺得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有興趣都變得沒興趣了,春暉診所有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團隊,讓我們一起幫助您走過憂鬱幽谷,邁向重生。
2024.04.30
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出色出版社)
蔡幸芳醫師最近我要去某高中跟輔導老師們演講,講題是有關於自律神經失調,買了這本書想看看其他醫師有無更精闢的見解,看完覺得彼此對原理與治療方式的認知沒有明顯差異,作者王健宇醫師用很淺顯易懂的說法讓病患及大眾了解。我們春暉診所有採購醫學中心等級可做為研究使用的自律神經檢測儀器,不同於坊間一分鐘檢測儀器,我們可以擷取不同時段的原始數據作分析,不只可以做休息狀態的分析,還可以加做壓力狀態的分析,可以更敏感地看到自律神經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我們也有從國外採買生理回饋訓練的軟體,利用視覺化的遊戲方式幫助您看到自己的生理指標的變化並學會放鬆。我們團隊的醫師可以透過仔細問診及相關檢查來協助有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找出原因並規劃適合個人的療程,幫助您藥越吃越少,人越來越健康。這就是我們春暉診所的宗旨「有效醫療,幫助病患達到身心靈的健康」。以下我節錄一些書中重點給大家參考。1.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分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各自分布到身體的內臟器官,兩者形成一個對稱且平衡的關係,掌控並調節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睡眠、免疫反應、汗腺、毛細孔等生理機能。自律神經不受自我意識控制,身體都有自我控制與回饋的機制,身體自然而然的運作。2.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形成平衡,也是一種相互拮抗的關係。交感神經就像身體這部車的油門、引擎,可讓每個人用來面對壓力時引發警覺、恐懼、戰鬥、逃跑等反應,因而得以生存下去。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將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神經就像身體這部車的剎車,得以讓我們緩慢或平順地停下來。為了生存而競爭,面對環境所給予的考驗,我們不得不處於警戒狀態,但長期置身於警戒狀態時,又會過度消耗身體太多元氣和能量,最終導致健康受損、壽命縮短。所以我們有時候必須休養生息、放鬆心情和腳步。3.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涵蓋全身各器官,例如頭痛、頭暈、肩頸緊繃痠痛、喉嚨有異物感、口乾、眼澀、胸悶、胸痛、心悸、喘不過氣、手腳冰冷、盜汗、噁心、想吐、缺乏食慾、胃痛、胃食道逆流、腹脹、腹痛、打嗝、放屁、腹瀉、便秘、大腸激躁症、頻尿、皮膚乾燥、癢、過敏、掉髮、容易緊張、憂鬱、恐慌、生氣、全身無力、失眠、免疫力過低或過高等症狀。一有症狀,要先排除是否為某些器官的疾病,而不要自認為都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4.自律神經失調雖以生理症狀表現,實際卻與心理健康有關,神經傳導的物質也會影響到我們大腦的情緒系統,造成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等。5.自律神經失調和失眠互為因果關係。睡好很重要,透過腹式呼吸、靜坐、冥想、瑜珈、聽音樂、白天運動來放鬆自己,以改善睡眠,必要時服用安眠藥也是利大於弊的選擇。6.「自律神經檢查」是透過「自律神經檢測儀」來測量某一個時段的「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測量過程約5-10分鐘,接著藉由運算數據評估受測者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功能。(補充說明:自律神經維持身體的恆定,包括規律的心跳,當人體有變化時,自律神經就會有一些改變以維持規律的心跳,一般心電圖偵測不出來的心跳微幅變動,這就是「心率變異」,是需透過微電腦的分析才能看得出來。)7.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自我提醒的重要訊號,除了就診服藥,更重要的是要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你的看法、作法、健康的方向,尤其是A型人格要求完美較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長期壓力累積,必找破口,所以現代人壓力大,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讓周遭和你有重要關係的人了解你,尋求協助,改變自己,調整生活型態,建立自己的「恆定」,心要安定,情緒要平穩,腳步要放慢,學習轉念,夠好就好,不要追求完美,不要過勞,下班要有休閒喜好及運動,放手(事物)、放下(心中掛礙)、放生(自己和他人),才有可能真的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2024.04.23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下篇 (商周出版)
李蓮華護理師/蔡幸芳醫師 「我們如何分辨什麼人是可以信任?」,最容易發現的線索是「裝可憐」(假裝自我犧牲以博取同情的人)。裝可憐是故意訴諸我們的同情,產生同情時,至少那一刻是毫無防備的。反社會人格者根本不在乎什麼社會契約(例如婚姻一夫一妻制),但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社會契約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了滿足個人野心,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卻不會產生一丁點罪惡感。他們把關心和注意力都只放在自己身上,他們有時候會被慮病症所苦,且有時候會把慮病症當作偷懶的藉口,平常都好端端的,但到了付帳單、找工作、幫朋友搬家等就會用盡各種理由拒絕,通常都很厭惡辛苦的工作、做被規定好的工作。許多研究反社會人格特徵的工具,都使用「明尼蘇達多面向人格測試」(MMPI)中的「精神病態量表」。我們的性格當中最可測量的部分,有35%~50%是與生俱來的。而反社會人格者在大腦皮質的機能運作跟常人不同。他們沒辦法擁有、欣賞真實的情感經驗,因而無法跟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對他人沒有感情)。反社會人格者對於情感「知道這些字的意思,卻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他們得必須透過觀察、模仿和練習來學習如何表現情感(如同學習第二語言一樣困難)。且他們很少會有正常人焦慮或恐懼時會有的生理反應(流汗、心跳加速等)。目前,反社會人格還是「無藥可醫」,且他們根本不希望被醫治。好人如何應對反社會人格者?有13條可循方法: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在自己的直覺和權威角色之間,選擇聽從直覺。把「事不過三」這條原則當作指導方針:面對這類人的不合理主張、承諾,不宜一再包容放縱。如果遇到則趕快停頓、脫身、離開。質疑權威(反叛性思考):相信直覺和焦慮。提防拍馬屁:諂媚就是在欺騙我們。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因為我們很常混淆害怕和尊敬。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請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同情一直傷害你或傷害他人的人,而這個人又很會裝可憐,不要害怕對他不客氣。不要嘗試彌補無法彌補的事:反社會人格者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你的錯,並不是你造成的。因此,替他們贖罪或矯正他們不是你的使命。你的使命是過好自己的日子。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真面目。「這是你欠我的」、「你就跟我一樣」就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標準用語。保護你的靈魂:別讓他們說服而使你相信這世上沒有人道存在。好好活著就是一種報復。為什麼有良心會更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征服者和帝國創建者通常都讓當時的人很敬畏。但舉世聞名反社會人格者通常最後的下場都不是很光彩。反社會人格者幾乎都單打獨鬥,理由很明顯,因為沒有良心的人只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法跟別人團隊合作。控制能夠給一個人短暫的刺激,但控制並不能讓一個人幸福。愛卻可以讓人幸福。「愛的能力」來自於良心。良心就是建立在對其他人的情感義務上,因為良心會逼你無法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最後,馬太福音16:26「人若賺得了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
2024.04.16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上篇 (商周出版)
李蓮華護理師/蔡幸芳醫師作者瑪莎˙史圖特博士為美國的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也是哈佛醫學院的臨床講師。他在此書裡講到良心是什麼?反社會人格又是什麼?舉例歷史中那些血淋淋的事件(例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九一一恐怖攻擊),都潛藏著反社會人格的影子。其中舉例二則有關良心抉擇的故事(推薦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目前研究認為,大約有4%的人是屬於缺乏良心的人,也就是25人當中就有1個。如果一個人在下面7個特徵中至少擁有3個特徵,就足以讓許多精神學家懷疑這個人有反社會人格疾患: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欺騙性,操縱性。易衝動,無法事先計畫。易怒,攻擊性。不顧自己或其他人安危。持續地不負責任。在傷害、虐待其他人或是偷其他人的東西時不會感到悔恨。反社會人格對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大,喜愛冒險,討厭無聊,情感淡薄,且欠缺內在良心機制。(當我們做了一個認為不道德、很沒倫理、很不顧別人或是自私的決定時,這個機制都會懲罰我們。良心默默地、自動地、持續地為我們決定這些事。)良心(第七感)是什麼?良心是某種義務感的東西,是建立在對另一生物的情感依附上,或甚至是建立在跟人道有關的情況上。如果某人跟某事沒有情感連結,良心就不存在。對有良心的人來說,良心和愛的結盟關係,能夠賦予良心彈力和自主權,或許良心還能夠賦予讓人感到困惑或是洩氣的特質。反社會人格者渴望控制別人,也就是要「贏」,這比起其他任何事情來說更令他著迷。所以他們在人際的意義就只剩下輸贏。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這輩子都不會有良心的話,那麼至少他得體認到這個事實才行 (如果某人很壞,他就應該要知道自己很壞,他就應該要扛起這個沈重的真相)。但作者不認為反社會人格者有沒有洞悉自己的本性有這麼重要。而他們知道自己是反社會人格嗎?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自我覺察。沒有良心的人通常都認為自己的生存方式優於我們,反而覺得這個世界上真的坦率誠實的人只有他們,出淤泥而不染。正常人的良心永遠不會消失,但並非隨時都用相同的水準運作,良心是變幻無常的,是受欲望驅使的。當身體虛弱的時候,良心就會沈睡,無法集中心力。有兩件事能讓良心變英勇:一件是身體出事了,另一件是恐懼(像是前線受傷的士兵,卻英勇的營救槍林彈雨中的同胞)。但往往良心會隨著文化、價值觀、權力、財務、宗教等影響。如果一旦別的族群被我們貶為畜生(如種族歧視),我們就會對他胡作非為。尤其是在某個權威下命令我們這麼做時,再也沒有必要對他們有良心,因為良心是用在人類身上,而不是用在畜生身上。權威會使一個人的良心沈睡,是因爲不會受到良心的限制,只要認知到,這個命令來自於合法的權威,不用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權威讓良心變遲鈍的程度,是受到「本身對該權力合法性的認識」所左右。所以教育是決定良心是否保持警覺的因素之一。不服從命令的人會覺得自己跟社會秩序格格不入,或許還會覺得自己很不忠。不服從的人必須承擔「自己行動的沈重責任」。「垂涎型的反社會人格者」認為生命騙了他,覺得生命對其他人都慷慨大方,但對他很小氣。因此他藉由掠奪別人,或是暗中對別人搞破壞來平衡不公平。所以當他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傷害他人就成了讓自己覺得有權力的唯一手段。他們所採取的手段都很怪異、卑鄙,以致於有良心的人相信他們不是出於本意,如同披著羊皮的狼。交易工具:第一招是魅力,另一招是色誘。我們常用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好壞。令人困惑且諷刺的是良心可能會被蒙蔽,因為反社會人格者會利用移情作用、性聯繫、社會和專業角色、對可憐者的同情、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慾望等當作武器來對付我們。「惱人型的精神病態」,也是反社會人格者之一,最大的本事就是小事化大,很會引起原本並不存在的敵意和不滿,尤其是會激起原本很溫和、愛好和平者的敵意和不滿。在他們宇宙裡,永遠是對的,自以為是。看新聞時常會自問「為什麼像他這樣的人要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事情呢?」(例如小燈泡事件),但我們常會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何在」。反社會人格者通常會把一生花在人際遊戲上,花在「贏」上,花在為了控制而控制上。但我們通常都會自我懷疑。好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從來都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不是正確的。好人會一直質問、反思自己,且好人的決定和行動都會受到「根據對其他人的情感義務感」嚴格監督。更讓我們不安的是,大多數人很清楚善惡之間有太多灰色地帶,並不是截然二分。為了把蒙蔽第七感的眼罩拿掉,必須從孩童時期教起,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就算是處在最壓迫的環境底下,你也可以拒絕,你也可以反抗。愛因斯坦說過:「這個世界之所以危險,並不是因為有人行惡,是因為有人對惡行視若無睹、漠然以對。」(推薦一部印度片《孟買女帝》)。
2024.04.10
生氣要在對的時機(和平國際)
柯翠芬護士/蔡幸芳醫師有些人一遇到煩躁的事情就會氣得橫眉豎眼,而有些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會壓下情緒,還有些人在回憶起過去生氣的經驗時,會告訴自己「以後要盡量避免發脾氣」。偶爾還是會面臨不得不對他人發怒的處境,卻難免在怒斥的同時茫然想著「到底要怎樣表現不滿,才不會傷害到對方或引起對方反感,並順利解決事情呢?」。情緒就像蜂鳴警報器,是動物在生活競爭中存活的危機管理系統,當動物在生氣時也會咆嘯、豎毛等。蜂鳴警報器會響起,大多是自己身處危險的時候,例如偶然遇到自己敵對的人、受到他人悔辱等,像是「哇!好像遇到很糟糕的事」、「要想辦法打破這個窘況!」,導致觸發蜂鳴,進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當危險近在眼前,身處備感壓力的情況下,一般會採取的行動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戰鬥」就是「逃跑」。勉強壓抑憤怒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聽力提高(能清楚聽到聲響)、視力提高(能看到很遠的事物)。只要可以發洩怒氣,進行消解,這個變化很快就會恢復正常。憤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緒,反而應該要抱持著「這是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事情,應該生氣的時候就要抬頭挺胸好好生氣」的想法。導致憤怒的三個導火線一、「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做○○」、「應該要○○」的原則,例如「不應該遲到」、「應該遵守截止日期」等。脾氣暴躁的人更是如此,認為「應該這樣」的原則絕對不可侵犯,堅信「自己的規則絕對正確」當有人打破這個規則時,就會覺得自己珍惜努力的事情受到輕視,也無法容忍他們違反更細小的規則,心胸變得狹窄,導致怒火更加的高漲。二、「想要」:當事情總是不如預期時,人們經常會感到憤怒。在餐廳吃飯時,是否有過因為餐點遲遲不來,而感到煩躁或是對店員抱怨呢?為了買東西排隊排了兩個小時,結果排在前面的人買走最後一個商品時,各位是否會露出不高興的表情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為得不到「想要」而表現出的憤怒。三、「忌妒」:比較自己和他人所受到的對待和遭遇,例如「大家都很重視那個人,但我自己卻沒有受到重視」、「隔壁的人看起來很富裕,但我家卻很窮,而且還很不幸」等,如果自己看起來比較低等或是比較不幸就會感到「嫉妒」。應付憤怒情緒的三個步驟一、沉默:言語是會刺激情緒的危險物品,只要抱有「保持沉默,取回冷靜」的心態,就能避免憤怒往衝動的方向發展。二、分析:冷靜地思考「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因為對方說了這種話,我才會忍不住生氣」,只要像這樣明確地察覺到自身的特徵和模式,就可以在事情發生的當下馬上發現,並於事前先制定好對策。三、行動:擁有「採取這個行動,就能輕易滅火」的訣竅,例如深呼吸、洗把臉、向特定的朋友發牢騷,就能輕鬆消除怒意。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分類,生氣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六型:生氣的類型控制憤怒法憤怒發洩法A型、幼兒脾氣強烈個性不太成熟,不擅於處理自己的情緒、忍耐、不擅長應對人際關係。在自己擅長或傾注心血的事物遭到否定時,內心就會感到極度憤怒和充滿挫折感。而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發出狂熱般的集中力。‧在腦海中想像自己喜歡的事物,讓心情平靜下來,例如正在蒐集的收藏品、自己養的寵物等,養成「想到這些事情,心情就會感到平靜」的習慣。‧不要靠近有壓力的地方,例如社交場所、人潮多的地方等。不用對手的運動或遊戲,例如馬拉松、游泳、單機遊戲等。B型、秩序感強烈將秩序或規則視為絕對,在有人打破或無視規則時,會感到非常憤怒。這類型的人多數會成為「正義魔人」,意為「揮舞著廉價正義感,用自以為是的想法攻擊他人的人」。‧對他人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先降低加諸於他人的期待,只要到「希望能做到最低限度」的程度即可。‧行為治療。‧向朋友或理解自己的人發牢騷。‧閱讀哲學書或人生理論。C型、想要顯得比他人還要優越競爭意識相當強烈,透過大聲喝斥、恐嚇或威脅來表達憤怒。弱點為自卑感、沒自信,才會借助憤怒情緒的力量,想讓自己看起來比對方占優勢。只要不在意是否丟臉,坦然地攤開自己的缺點,心情就會像卸下重擔一般輕鬆許多,還可能會發現,就算暴露自己的缺點,情況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不與他人競爭勝利的運動和遊戲,例如射擊類、打地鼠等。‧刺激療法,例如跳傘、高空彈跳等。D型、壓抑、憂鬱傾向強烈不對外表現出自己的情緒,經常感到後悔或否定自己的行為,長時間慢慢地累積憤怒,帶著沒有處理好的壓力、不滿、自責等的情緒,導致身心俱疲,最常見的是憂鬱症。‧掌握「拒絕」、「生氣」、「表達自身意見」等交流技巧,做為自我防禦的手段。‧行為治療。‧跑步。‧卡拉OK。‧觀看體育比賽等大聲喊叫的環境。E型、冷靜分析很聰明、能幹、感覺很難親近、以自我為中心。會沉著冷靜地分析,判斷狀況,並「以說道理的方式來生氣的類型」。和身邊的人坦露或討論自己的心情,積極地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重新檢視「情感的溫暖」和「情感的珍貴」。‧有理解自己真心的人或團體。‧避開聚集人潮的活動。F型、深信不疑猜忌心和被害者意識非常強烈,只要覺得「自己受到輕視」或「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受到阻礙」就會堅信是對方懷有惡意或企圖,故意陷害自己。養成「自我對話」的習慣,在想法膨脹時,透過對自己說話來踩下煞車,以緩和情緒,例如「沒什麼大不的」、「總之先冷靜下來」等。待在很多人的地方,例如繁華的街道、人多的咖啡廳等。不好的生氣方式1、責備對方。2、否定對方的存在意義或人格。3、生氣時以自我為中心。4、遷怒於物品。生氣方式的三個基本1、當下於當場生氣。2、看著對方的眼睛,當面直接表達憤怒。3、站在對方立場生氣。改成不會惹惱對方的成熟說法普通的說法成熟的說法請幫我→可否勞煩你幫我一個忙呢?請原諒我→懇請你的原諒無法接受→請恕我難以接受這個結果正在好好地反省→我正在深刻地反省我知道→我確實理解了※用這種「成熟的說法」,對方會為自己留下「這個人有好好理解」的現象,對方的怒火會隨著自己說話的方式出現很大的變化。在不生氣的情況下平靜應對的方法1、停止負面口頭禪:試著說些積極正向的言語,例如「我一定可以!」、「總會有辦法的」、「加油!」。2、不加入說人壞話或傳播留言的行列:自己說出口的話,總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上。當其他人在說別人壞話時,可以離開現場或扯開話題,不要參與其中。3、不要在意「無法控制自己」這件事:只要想著「對別人生氣也沒用,我又不能控制他們」的話,就能無視這些壞話和指責。對應網路時代憤怒的技巧1、不要在晚上傳送「憤怒的郵件」:一定要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檢視。2、不要在半夜於社群網站發佈貼文:要參與的話選在隔天早上進行。3、在社群網站上,情緒高漲程度要下降兩個等級:要刻意讓自己冷靜下來。4、睡前不要滑手機:會減少分泌促進睡眠的賀爾蒙「褪黑素」。取回冷靜的技巧1、仰望天空恢復冷靜。2、數數或唸咒語。3、離開現場。4、準備有助於轉換心情的道具。5、吃一口甜食。
2024.03.19
對話的力量(寶瓶文化)下篇
蔡幸芳醫師這本書是李崇建老師寫的,李崇建老師學習薩提爾很多年,將薩提爾的精髓活用在生活中,對話開啟心與心的交流,對話的本質在於關懷、欣賞與好奇,好奇的提問是接納的開始,專注和諧的對話,看似平凡的對話也能幫助對方覺察自己、梳理情緒、接納自己,讓彼此的對話帶來更美好的互動關係與力量,對方自然而然就改變了。我列舉一些重點或美好的句子分享給大家。 11.希臘有句諺語:「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最有智慧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並非不說話,而是不急於說話,以好奇、聆聽、觀察的方式,與人對話。12.對方一直說,怎麼辦?(1)設定時間,(2)停頓的方式,將節奏放緩慢,對方也跟著放慢節奏,(3)核對對方的訊息。13.如何聆聽?第一步,肢體和諧,神情專注地傾聽,第二步,主動保持好奇,對眼前的生命好奇,對事件好奇,對人的選擇好奇,更多的好奇。第三步,複述語言是好奇,也是核對,也有緩和的作用。重複他人的語言,語氣中帶著好奇。14.將「為什麼」替換成下列幾個語法:「怎麼了?」,「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我很好奇?」,「怎麼辦?」。15.父母面對「問題」時,應該掌握「關心人」,而非「關心事件」。16.例如當孩子拖延不去洗澡,父母練習不要用指責孩子的模式、討好孩子的模式、對孩子說理的模式、自我打岔的模式,更改為對話模式,例如「阿明,怎麼啦?你剛剛說八點要洗澡。發生什麼事了?怎麼還在這兒呢?」。17.進入對方的「感受」探索,並安頓對方。要如何讓對方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承認與接納?首先得知道情緒的存在,給予情緒一個名字,邀請對方承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透過對話疏導內在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生氣…」。孩子需要的是情緒被關照、情緒被梳理。孩子的感受,若與身體相關,建議先關心身體為主,再梳理孩子情緒。18.進入深層的對話,是在「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層次工作。19.核對問題,重新詢問對方:「你要問的是…」,「你想表達的是…」,「你想說的是…」,你想要得到的是…」,「你希望我協助的是…」,「你的意思是不是…」,「我這樣理解,你聽看看對不對?是不是你要表達的…」。核對式提問有助於聚焦、負責。20.孩子提出類似問題,多半不是為了討論,往往是他們遇到困難。21.接納是生命的基礎價值。真正的對話是以「人」為主,對人產生關懷。對話是光,能照進彼此的內心。對話的力量能回到生命本然的力量,回到「生命的基礎價值」。關心孩子,接納孩子,看重孩子,我們才能引導孩子看重自己,接納自己。對話的目標,不是導向「我的」期待,而是「貼近」彼此的心靈,陪伴孩子探索困難。22.練習說愛。
2024.03.13
對話的力量(寶瓶文化) 上篇
蔡幸芳醫師這本書是李崇建老師寫的,李崇建老師學習薩提爾很多年,將薩提爾的精髓活用在生活中,對話開啟心與心的交流,對話的本質在於關懷、欣賞與好奇,好奇的提問是接納的開始,專注和諧的對話,看似平凡的對話也能幫助對方覺察自己、梳理情緒、接納自己,讓彼此的對話帶來更美好的互動關係與力量,對方自然而然就改變了。我列舉一些重點或美好的句子分享給大家。1.對話是教養的基礎,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專注和諧與孩子對話,孩子通常顯得寧靜專注。2.很多時候父母只是要孩子聽話,而非對話。有些父母常說,不了解孩子。但觀察父母的對話,他們不是想了解孩子,只是希望孩子乖乖順從,照著父母的意思罷了。3.建立健康對話的基礎,要先拋開成績議題,也要先拋開沉迷網路議題,從分享與互動開始。4.對話看見豐富,對話需要真誠。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正向資源,當親子解構了爭執,不再彼此傷害了,不再為情緒控制,孩子才有機會看到自己,決定自己。5.三個「非語言訊息」:對話的姿態、語態與停頓。6.邀請家長暫時卸下「期待、命令、意義化與說理」的語句,而是轉向探索孩子的語句。透過和諧雙向的對話,會起了教養的關鍵位置。教育不是輸入,不是把知識交給受教者而已,是幫助對方打開覺知的門,開啟通往愛的核心。在對話中真心探索,理解對方,就是充滿覺知與愛的過程。7.大人在回饋時,內容要溫暖,訊息要明確,聲調需和諧,可使他們的情緒較容易穩定。8.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在房裡玩耍太久了,家長常會說:「還不趕快把功課寫完!都已經幾點了!」。上述語句若更改為對話模式,可以這樣的呈現:「怎麼啦?你功課還沒寫完,怎麼在這裡玩呢?發生什麼事了?」。9.不只是期待未被滿足,彼此的傾聽會被封阻,要是彼此觀點不同,人們的耳朵也經常關閉,不懂傾聽,只想說服對方而已。10.人們若能關心「人」,而非關注在人的「行為」或「結果」,那麼傾聽就啟動了。不是去看問題,而是看人的困難,若只是看問題,會將人問題化。若是看見人的困難,就會看到人的資源,看到人的力量,行為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轉化與溝通就有了可能。
2024.02.20
1分鐘高效表達術,讓你說話不再被當空氣!(如果出版)
蔡幸芳醫師 最近在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需要與人溝通,發現自己的說話方式無法達到有效的行動力,甚至招來負面的批評,不只讓對方有負面感受及想法,更讓自己覺得內心受傷、委屈而憤怒。積極地希望能學習一些說話術來改進自己。這本書的寫作方式,真的很特別,他的表達方式及編排都很簡潔有力,非常吸引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還是需要在往後遇到狀況時不斷的思考與練習怎麼說得更好,才會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說話術。以下節錄一些重點跟大家分享:一、「表達」的目的是讓對方有所行動。對方不行動=沒有成果。對方有所行動=取得成果。1.「傳達訊息」的五個層級:說話→表達→傳達→行動→行動成果超乎預期。2.「以為說了」,等於沒說,是只有你自己「以為」。3.千萬不可以過度相信對方的聽話能力。4.對話語的解釋會因人而異。(在溝通上,重要的是「聽者如何解釋」)。5.表達心情時最重要的是「語言」。(「語言」比「非語言」重要。)6.當對方行動時,才算是有成果。二、無法讓對方採取行動的表達方法。擺脫「自以為說了」的表達方法:無法讓人採取行動的表達方式的特徵:1.一開始就宣告你接下來要說什麼。突然說出想說的事。2.一句話只表達一件事。一句話說得太長。3.在發言結構上活用「框架」,有邏輯地表達。(有四種框架:「結果法」、「兩面法」、「二、三個法」、「因為法」。想到什麼就說什麼。4.注意標點符號。(要設法讓聽者覺得每一句話變得比較精簡,讓斷句更明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5.加進讓對方期待的「停頓」。一直以平淡的相同聲調說話。6.不用外來語和專業術語。使用困難的詞語。三、讓人開始行動的表達方法。充滿自信的發言,會讓對方開始行動:模祾兩可的說法,不會讓對方採取行動:1.在開頭用一句話說明行動。不說怎麼做才好。2.加上期限。說「您有空的時候」。3.要用基準相同的數字來談論標準。用形容的方式來說分量。4.讓對方成為夥伴。疑問句或是使用「如果」。5.不把談判視為前提。以多次交涉為前提。6.以斷定的語氣來提高說服力。描述自己的感覺。7.不重複使用同樣的說法。重複冗詞贅句。8.長話短說。超過了時間也不停止。9.以對方為中心發言。只以自己的利益來思考。10.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讓對方信服。試圖說服對方。四、讓人行動成果「超乎預期」的表達方式。1.讓對方的心情趨向正面,他就會有成果超乎預期的行動。為了讓對方的心情趨向正面,同理和稱讚對方是有效的方法。「同感」不等於是「同理」。2.就算你不是真心覺得,也能同理和稱讚。即便你內心懷有和對方完全不同的心情,只要你能夠理解對方的心情,那就是「同理」。3.用一句話牽動對方的心情。4.只要對方解釋成「被同理」就可以。5.只要對方解釋成「被稱讚」就可以。6.讓對方解讀成「被同理!」的訣竅:關注對方的行動、想法、情緒。7.讓對方解讀成「被稱讚!」的訣竅:(1)不讓對方說出負面話語,(2)用「提問」讓對方誤以為「被稱讚」,(3)讓對方「炫耀一下」,(4)告訴對方來自第三者的傳聞。五、不同情境下促使對方行動的表達方式。1.有事想跟忙碌的上司商量。從「結論開始」,在開頭就用一句表達「我想要商量的是關於ooo」。2.有事拜託比自己年長的下屬。透過給對方面子的方式,展現尊敬的態度。「希望向您請益」。3.想提醒經常無故曠職的工讀生。不要用「高姿態」,改成用「請託」的方式來表達。認同對方,加上感謝的話。「有件事想拜託您」。4.如果對方總是長篇大論的話。不妨在一開始就先宣告時間的限制。不妨使用「對了」這句話。5.反對對方的意見時。也不要全盤否定,要先認同對方的意見,再表達自己無法贊成的心情。6.反對對方的意見,且想要堅持自己的意見時。你要認同且不否定對方的意見,以避免情感上的對立。此外,你也可以透過談論自己意見的缺點與因應對策,讓對方知道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7.當自己的意見遭到反對時。請你不要變得情緒化、責難對方,而是要把對方拉到自己的陣營。8.希望不遵守截止期限的人能遵守。你不用責備或指責對方,而是要商量解決方案。不是要討論對方的行動,也不是談論是誰的錯,而是以「在業務中感到困擾,因為你值得信賴,所以想跟你商量」的形式提出討論。9.希望下屬有問題時立刻上報。你要把報告的重要性告訴下屬,也必須讓下屬能夠想像透過報告會有什麼好的後續發展。10.希望對方不要一直問同樣的問題。你不妨主動深入挖掘更具體的問題所在。「謝謝你願意針對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更具體地告訴我,是哪裡怎樣讓你不懂呢?這樣我就能更準確地說明」。☞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都需要「聽見」以及「被聽見」,好的對話是「縱使意見或觀念相左,也不要急著反對,先同理對方的感受,再好好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此才能讓對話繼續」。
2024.02.05
質感說話課(遠流出版社)
蔡幸芳醫師「言語的溫柔力量,是送給自己和他人最美的禮物」,這句話好美啊!我也希望能擁有這樣的言語力量。作者潘月琪是資深媒體主持人,也是口語表達訓練講師,她在工作上需要常常講話,經由她不斷提升自己說話的功力及對人的好奇,聽到她講的話或寫的文字就能得到正能量。各位可以搜尋她在TED的演講「言語的溫柔力量,是送給世界最美的禮物」。我在工作上也是常常需要講話及同理他人,但有時也會因為對方的說話方式被激怒或被傷害,我也常常需要自我覺察,自己是否說得不好或說話傷到別人,尤其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希望自己在壓力下仍能用溫柔的言語傳達善意給對方。如果曾被我的言語傷到的人,還請您們見諒,我會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說話方式。以下節錄一些重點或美好的句子跟大家分享。1.探索自己的口語表達習慣,控制自己的說話音量,咬字清晰,掌握語速節奏,將專業術語改成好理解的文字,少說廢語贅詞。2.建立「好感度」,可以透過眼神、笑容、合宜的肢體接觸。3.對話的藝術,可以來自高品質的閒聊、讚美,避免否定、質疑、命令句,學習如何面對咄咄逼人的對象及如何禮貌打斷、優雅脫身,對人的好奇心、安慰的話語、聆聽、多學一門外語豐富人生旅程、勇敢走出日常都可以讓我們的對話更美好。4.建立自己的言談風格,用字遣詞形塑自己的外在形象,真實做自己,記得感謝,止語時光讓我們更能自我覺察與內觀,不用完美。5.如何讓聲音更動聽的重要提醒,飲食上好好喝水(每隔一小段時間喝一小口溫水讓喉嚨保持濕潤),少喝酒、少吃乳製品和甜食、炸物,飲食盡量清淡,保持平和的情緒,多讓自己開心。生活上隨身攜帶圍巾以保護喉嚨,減少感染生病,不要太用力咳嗽,不要去太吵的地方、大聲講話,遠離太乾、太熱、太潮濕、空氣太差的環境,多做運動,建立生活紀律,靜坐冥想,記得提醒自己身體姿勢保持端正,讓氣流進出順暢。6.如何練習以達到有質感的談吐,身體感知練習(自我覺察)、清晰度練習、發聲練習、呼吸練習(例如腹式呼吸)、焦慮減壓練習(例如正念行走)。如果能了解自己說話的狀態,讓吐出來的言語更有質感、更有溫度,注入鼓勵、療癒、陪伴、善意這些利他的心意,會從中更了解自己,更同理他人。若想清楚表述一件事情,達成良好溝通,「順利被聽見」絕對是首要條件,不是把你想講的內容「和盤托出」就功德圓滿,還要對方聽進去才有意義。掌握聲音的收放狀態只能靠自己,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好好學習控制呼吸。特別推薦腹式呼吸。想成為有質感的說話者,請持續淬鍊敏銳度,不只觀察他人與四周環境,更要對自己保持覺察。分享任何知識想法時,請盡量體貼,說得淺顯一點,主動多解釋幾句,聽眾會感謝妳,也絲毫不會減損你的專業形象。體貼高明的表述者,都具備深入淺出的「知識轉化」能力。影響溝通要素可分為三大類,說話者的「外觀」、「聲調」、「言詞內容」。肢體語言、聲調跟他所說的內容不一致,那麼他所流露的「非語言訊息」對於溝通的理解和可信度上,就顯得格外重要。建立「好感度」,讓人想和你繼續交談。好感度是指藉由傳遞身心與情緒的善意,讓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讓人覺得舒服。受人喜歡是一種能力,也是和他人相處融洽的重要特質,好感度包涵了社交、同理心、情緒智商等能力,還有「真實」。美麗的臉龐、得宜的穿著、優雅的舉手投足、待人處事和專業能力、始終言行一致,才是讓好感度能持續的重要薪火。當自己的名字被好好記住,並且好好地被唸出來,特別有種被重視的感覺。人類最深層的需求,是被人欣賞的渴望。學習養成坦率讚美別人的習慣,對方有哪些令你欣賞、感動、亮眼的表現和特質,真誠自然地講出來,若能說明具體原因就更好了。如何與咄咄逼人的對象溝通的實用建議:1.音量要適中,在心中告訴自己「並不是講話大聲,看起來理直氣壯,就一定有道理」。2.語速不要太快,聲調越沉穩,越有力道。3.用溫和堅定的眼神,勇敢直視對方的眼睛,確認他所想要表達的訊息內容,簡述、核對,不卑不亢的態度,不要把對方過度放大。4.面對不舒服的對話情境,我們永遠可以喊暫停,另約時間溝通,或用文字溝通。面對對方問什麼、表現什麼,我們不一定都要有所回應,也不一定要「立刻」回應。以柔克剛,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卸下他的武裝,消弭彼此的隔閡。如何禮貌打斷、優雅脫身?要懂得拋出「好問題」,專注聆聽,才知道哪裡是最適當的插話點,再趁他換氣的毫秒之間,切入適合的話,找到介入的呼吸頓點。心裡滿滿的關心,不要用教訓的口吻表達,試著採用邀請的方式說。如何陪伴對方度過困境低潮而給予安慰的力量?每個人接受到「被愛」的訊息各有不同。平時對人有更多了解,越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對方最想要的安慰方式。陪伴、安慰的聲調及言語、鼓勵對方都能給予安慰的力量。當有人專心聽我講話,而且我講的話被聽懂了、被記住了,會有一種被了解接納的感覺。保持樂觀開放的態度,全心投入每一刻,多開口交談,用新的眼光欣賞已擁有的一切,比較容易發現「生活的喜悅之道」。所有時光都不會重來,所以讓我們好好珍惜彼此在這一刻相處的心意。人生旅途的美好,並不在於一程山水一程風月的恣意灑脫。最感動美好的,是在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後,仍保有初衷的美好。捧起你破碎的心,讓它化為藝術。